甘肅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重要關口,也是古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素有“邊陲鎖鑰”“河西重鎮”之稱。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消除元朝殘余勢力對西北邊境的侵擾,派15萬大軍進入河西走廊地區展開清剿行動。征西將軍馮勝看到嘉峪關一帶“南有雪山,嵯峨萬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是河西走廊防務的咽喉,便向朝廷建議在此地修筑長城和關隘。朱元璋批準了馮勝的奏請。史料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到嘉靖十九年(1540年),歷時168年,一道雄關終于建成。
(相關資料圖)
而今,嘉峪關仍然是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最壯觀的部分。如此龐大的建筑是如何修筑成的呢?通過嘉峪關的一塊長城工牌,我們能窺到其中的奧秘。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嘉峪關長城墻體中發現一塊石質工牌。工牌長19厘米,寬11厘米,厚2厘米,兩面共刻有58個字:正面刻有“弟一工起”4個大字,右側所刻小字為“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背面上部刻有“蔡止梅起”4個字,下面豎刻32個小字--“一工李清隊起,二工梅喜隊,三工王元隊,四工侯勛隊,五工位宗隊,六工張曇隊止。”這些字的內容包含施工的起止日期、督建官員和施工隊領隊的名字等信息,記錄的是嘉峪關長城局部建造的情況。
從工牌所記載的內容來看,當年修筑嘉峪關長城時,是把工程分為若干個工段,每個施工隊修建一小段。這一小段有多少米,至今已經無法考證。不過,根據工牌出土的地段和上面記錄的起止時間可以看出,6支施工隊是在10天時間里建成了一段長城。在當時的施工條件下,這樣的進度還是很快的。
這些施工隊是用什么工具建造長城的呢?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展廳里,陳列著出土于長城附近的木質抹泥板、木斧、石夯以及用芨芨草編成的篩子等文物,它們就是修筑長城所用的工具。
據后世考證、還原,古人在建造城墻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用篩子除掉黃土中的石塊和大沙粒,再用米湯摻雜芨芨草等和泥,這樣可以增加黃泥的黏性和堅固程度。接下來,用石夯夯實,蓋上一層混雜麥稈和芨芨草的泥漿。最后,用抹泥板抹平,使城墻看上去光滑平整。
在夯筑城墻的過程中,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用于筑墻的黃土中不能有活的草籽。否則,草一旦長出來,整個墻體就有開裂的可能。為了不讓黃土里摻雜的草籽發芽,施工隊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將其炒熟或者蒸熟。
城墻夯筑完成后,督造官員要對工程進行驗收。工牌是督造官員檢查城墻夯筑質量的重要憑證,如果城墻出現質量問題,將按照工牌上記載的內容追究施工隊的責任。驗收的方法之一是,站在離城墻一定距離的地方,用弓箭射擊墻體,如果箭能射入土墻,說明這段工程不合格,必須馬上返工。城墻工程浩大,可以想象,嘉峪關長城中還埋藏著許多這樣的工牌。
工牌是我們了解古代大型工程建設如何組織、管理的一條重要線索,也彰顯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在嘉峪關關城的修建中,這一點尤為明顯。
關城城墻高9米,城墻之上還修建了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墻垛,用磚數量巨大。當時,磚石全靠人工搬運。而修建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外的地方燒制的。磚燒好后,先用牛車拉到關城下,施工人員再往城墻上背。城墻太高,馬道坡度又大,盡管有許多人背磚,但依然滿足不了砌墻的需要,施工進度受到很大影響。
據說,一個放羊娃解決了這一難題。有一天,附近村子的一個放羊娃趕著羊群路過工地。看到人們正吃力地背運墻磚,他靈機一動,解下自己的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再用手拍一下羊背,輕巧靈活的山羊就馱著磚、順著馬道快速爬上了城墻。匠人們看到后又驚又喜,紛紛效仿,大量的城磚很快就運到了城墻上。
利用冰道運石塊,也是工匠們想出的妙招。建造關城需要大量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石條都是在附近的山上鑿好,再運送到工地。沒有起重和運輸設備,石條的運輸是一項大工程。
有一年冬天,一名工匠不小心在結冰的路面上摔了一跤。受此啟發,他招呼其他工友在通往關城的路面上灑水。天氣寒冷,路面很快就結了冰,形成一條冰道。工匠們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既快捷,又省力。
嘉峪關還流傳著“最后一塊磚”的故事。當時,主管官員給施工人員出了一道難題,要求預算用料必須準確無誤。經過精確的計算,在工匠們的努力下,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只剩下一塊城磚。這塊磚就放在西甕城門樓的檐臺上,人們來嘉峪關游玩,都會去看看這“最后一塊磚”。
嘉峪關長城堪稱中國歷代長城的經典之作,在168年的修筑歷史中,這道雄關凝聚著數不清的工匠的血汗和智慧。一個工牌,讓我們知道了李清、梅喜、王元、侯勛等六名工匠的姓名,我們也期待著更多的工匠能被人知曉、銘記。
(圖為嘉峪關城墻和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