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通通的吹氣拱橋上,“春風送真情援助暖民心”10個字異常醒目。
一大早,湖北省應城市就業局的工作人員在市中心廣場忙開了。往年大年初九召開的線下招聘會,考慮今年外地務工人員提前返鄉、著急找工作,10天前,該市決定提前到臘月二十。前兩年受疫情影響,就業局只能在工業園區組織,用展板圍成一條街,“一個口進,一個口出。”就業局局長尹剛說,“今年好了。”
【資料圖】
廣場上的熱鬧吸引了去年11月份返鄉的袁雙華,隨著人群,她也來到招聘現場。袁雙華與丈夫在東莞漂泊10年,做過泥瓦小工、包裝工、玩具驗貨員。49歲的袁雙華已不能適應工業化流水線,“驗貨需要好眼力。快50了,眼睛不行了。”去年她和丈夫在應城買了一套小房子,11月份徹底從東莞回來。
袁雙華逛之前先拿了一張招聘會崗位信息概況,上面有就業局整理的5000余個崗位。粗粗看一遍,她決定找找育嬰師、普工崗位。
來到職業培訓學校展板前,袁雙華問培訓師:“看小孩要培訓多久?”“10天、12天、15天的都有。”“要學費嗎?”“免費的”。聽到培訓時間不長,且育嬰培訓屬于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范圍,學員一律免費,袁雙華動了心思,拿起筆登記信息。對于崗前培訓,袁雙華最看重“收不收錢、時間長不長”。
返鄉人員對崗位的要求不一。41歲的田文兵在新疆、福建做過4年銷售,回到家鄉應城后,想著“隨便先找份工作干著,上有老下有小壓力真不小。”前天刷抖音看到消息他決定來看看。田文兵在湖北回盛生物公司的招聘表上報名車間技術工,和他同時登記的還有51歲返鄉人員艾志紅,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年齡處于劣勢,艾志紅報名投料工。
“投料工做什么?”不善言辭的艾志紅想問個清楚。
“操作電叉車,把幾袋百十斤重的玉米蛋白粉運到配料罐前面,卸下來倒進去,再攪拌一下子。”人力資源經理肖蔚解釋。近兩年肖蔚在為公司招聘崗位時面臨不小壓力,以前就業部門組織校招,滿足了公司對大專以上學歷崗位的需求。“這幾年因為疫情出不去,校招停了。希望疫情政策調整后校招繼續,招到合適的人才補充到研發、技術性強的崗位。”肖蔚說,“今天報名的人大專學歷少,不過報普工的有50多人。”接下來肖蔚要一一打電話通知面試。
田文兵和艾志紅第二天下午2點來到回盛,和他們一起的還有春風行動招聘會上報名的其他42人。田文兵可申請技術工,負責蒸汽高溫滅菌,為生產的無菌化作準備。他在發酵車間看了一下,“感覺噪音不小,其他都還好。”
艾志紅和其他投料工應聘者來到車間,看看叉車,試試搬運材料的重量,在車間主任介紹工作內容時,他悄悄問了旁邊工人,“辛不辛苦?”“還可以哈。”認為工作任務還能接受后,艾志紅向車間主任詢問,“工資不會遲發吧?”“我們只會早發不會遲發。”
實地查看公司環境后,田文兵們接下來面臨選擇。勞務輸出省份今年迎來務工人員返鄉高峰,為留下他們,地方人社部門組織各種形式的暖心留人活動。對于更多的田文兵們來說,回到家鄉工資低了,但找到一份工作、有穩定的住所、身邊有家人陪伴,是另外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