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家鄉陜西紫陽,每到年關,城鄉的大集便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為了更好滿足人們置辦年貨的需求,自2018年開始,紫陽縣專門成立年貨節工作小組,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如今,紫陽逐漸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年貨節購銷體系。
受疫情影響,線下年貨節已中斷了兩年。前不久,國家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第三屆年貨節的大幕隨之拉開。近日,我特意到西關廣場年貨節現場逛了逛,商品豐富,秩序井然,給人十分愉悅的體驗。
(資料圖)
年貨節上,最豐富的非農副產品莫屬。以前,商販多是本地人,賣的以當地農副產品為主。如今,交通、物流便利,許多外地商人也來捧場,帶來了山東大鵝蛋、四川阿壩牛肉干、北京烤鴨、云南毛冬青等全國各地的特色產品。
當然,最多的還是家鄉的特產,尤其是富硒產品。近年來,紫陽大打“富硒牌”,高灘繞溪河富硒黑羽烏雞、漢城富硒紅薯粉條、瓦廟硒鋅糧農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記得小時候,產品數量、種類少,臘月的大集完全是賣方市場,大家買東西都得搶。而今,商品極大豐富,人們消費能力也強,商家得搞些活動才能吸引到顧客。
這不,廣場上有商家正在搞蒸盆子品賞活動。蒸盆子是家鄉的傳統美食,據說始于西漢初年,最初是漢江艄工歇腳歡聚時吃的薈菜,后來成為家鄉人除夕團圓飯上的壓軸菜。我老遠就聞到了香味,快步走過去,擠進人群,眼前是一大鍋熱氣騰騰、金黃油亮、鮮香撲鼻的蒸盆子。盛一份,一邊吃,一邊聽廚師、美食家介紹蒸盆子的做法和文化內涵,甭提多愜意了。
在逛各個鄉鎮的富硒展館時,我還遇到了兩個驚喜。
第一個驚喜,是一位修腳師帶來的。“紫陽修腳師”是家鄉的知名勞務品牌,修腳是高橋鎮的重要產業。幾年前,在紫陽縣修腳技能培訓基地,我認識了來自高橋鎮龍潭村的學員李勝友。因表現突出,李勝友被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評為首批優秀學員。后來,李勝友憑借精湛的修腳技能,事業順風順水。這次邂逅,李勝友告訴我,正是修腳技能讓她找到了奮斗的方向。她現在在海南開辦了一所修腳技能培訓學校,還與高橋鎮的老鄉在安康高新區合伙開了一家公司,從事足部健康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能培訓等服務。
另一個驚喜,是在雙安鎮的展館遇到了徐新柄。五年前,我被派往雙安鎮龍頭村(現在改名鬧熱村)扶貧,徐新柄是重點幫扶對象。當時,徐新柄還在外地打工。我第一次到他家看到的情形,至今還印象深刻:住房是土坯墻,墻中間的裂縫能伸進兩個拳頭;墻角下堆了半籃子小土豆,鍋里有幾碗漿粑湯,這是徐新柄的母親、妻子和女兒的午飯。當時,一位村民給我拿來一個火燒饃當午飯,我給了徐新柄的女兒,孩子拿著火燒饃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眼前的這一切,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來,在各方面的幫助下,徐新柄家的條件越來越好。他和許多村民一起搬進了新居,還從事富硒產品方面的創業。“我們村的富硒大米、富硒皮蛋、富硒粉條很受歡迎,我也不外出打工了。”徐新柄對我說。
借助年貨節聚攏起來的人氣,一些公共服務活動也讓人眼前一亮。那天,與西關廣場年貨節比鄰相望的是紫陽縣人社部門舉辦的“迎新春、促就業暨春風行動”招聘會。招聘會現場,技能培訓和社區工廠的展臺前圍著不少人,大多是返鄉務工人員在咨詢相關事宜。前來招聘的家政服務公司很多,我與招聘人員聊了一會兒,她們都說,現在月嫂特別缺。
離開招聘會,再往前走,在萬都百貨與西關廣場入口交匯處,有幾個醒目的“光榮榜”和滾動屏幕,展示、播放的是10名紫陽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他們的感人事跡,還有他們錄制的向家鄉人送祝福、賀新春的視頻。屏幕前面有不少人在觀看,時不時會聽到有人說,“那位書記就是我們村的,他給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題……”
“瑞氣盈門創大業,玉兔報春展宏圖”“華夏政通人和,神州長治久安”……今年的年貨節,與兩年前的有了明顯不同,商品依然豐富,但文化味兒更濃。尤其是各項公共服務事項的加入,讓年貨節顯得更有序、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