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蘇州,小雨淅瀝。一些人還在上班路上,貨運司機馬建聰已經出車回來了。
馬建聰在蘇州食行生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上班。1月13日,結束當天第一次配送,他回到倉位作業區。貨物已經打包好,雜亂地堆成小山,等著他整理、配送。看送貨地址、對籃筐分類、摞成架推上車……同記者說話的工夫,他也沒誤活兒。
“我每天清晨4點到公司出車。”日復一日,馬建聰沿著固定路線跑16個小區,把居民訂的生鮮食品放進儲物柜。這條線他跑了兩年,對各個居民樓的位置爛熟于心。
(資料圖)
2020年,時年31歲的馬建聰從甘肅老家來到蘇州,踏上新業態從業之路。再過幾天,他將迎來在蘇州的第3個春節。
“1600多公里。”他一下子說出蘇州和家鄉的距離。“前兩年因為疫情沒回去,今年索性也不回了。票難買,路途遠,回去待不了幾天,還不如在這里多干活。”
記者采訪的幾家平臺企業中,像馬健聰一樣春節“留守”的新業態勞動者不在少數,包括快遞員、配送員、網絡主播等。他們選擇留下來,除了考慮到個人及家庭情況,當地和企業推出的“留下過年”措施也很有吸引力。
“我們需要他們,城市也需要他們。”一家快遞網點的負責人說,今年,企業采取發放新春紅包等措施穩崗留工,一些崗位的留崗率達到50%。
來蘇州之前,馬健聰在老家干過外架工,開過大貨車,都不太稱意。聊起現在的工作,他很滿意:“能用上我的駕駛技能,送貨也靈活自由,而且有社保,干得很安心。”
這份安心,離不開蘇州市人社部門對新業態用工的服務、引導和監督。
“這幾年,我們創新舉措、補上短板,包括推動非全日制從業者參加工傷保險、試點職業傷害險、簽訂集體合同等,平臺企業用工更加規范,從業者的權益更有保障了。”蘇州市人社局勞動關系與監察處處長曹雋介紹。
他帶記者來到另一家公司,了解送奶工這一群體的勞動保障情況。
送奶工的勞動糾紛,一度讓這家公司人事主管頭疼。原來,送奶工大多是非全日制從業者,凌晨送奶,天亮后回歸主業。他們沒參加工傷保險,事故發生率卻很高。怎么辦?
“針對這類問題,我們積極推進非全日制從業者參加工傷保險。”曹雋告訴記者,“這一舉措,讓送奶工、兼職騎手等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更加牢靠。”
平臺企業感受到了變化。“現在,送奶工的流失率和缺失率低多了,大家覺得干活有保障。”該公司負責人陳經理說,今年春節期間,不少送奶工仍能正常派送,公司業務基本不會受影響。
談到問題,曹雋也直言不諱:“有的平臺層層轉包亂象依然存在,導致勞動關系確認難、違法行為查處難。新的一年,我們將對癥下藥,強化監管,把新業態從業者權益保障工作做得更精細、更精準。”
馬建聰沒有轉包的煩惱,整天一門心思撲在送貨上。預計春節期間,他每天的配送量超過1000單。
越來越完善的權益保障,給新業態勞動者帶來了更加穩定的職業預期。談到今后打算,馬建聰說:“競聘小組長、部門主管,我想在這個行當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