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洞天風景區位于海南三亞市區西南40公里處的鰲山西隅,古稱“鰲山大小洞天”,是著名的道教文化勝地。景區以秀麗的海景、山景和石景著稱,崖州灣海岸線逶迤、碧波萬傾,鰲山云深林翠、巖奇洞幽,海岸遍布奇石,被譽為“瓊崖第一山水名勝”。近日,我慕名前往大小洞天游玩。
(資料圖片)
進入景區,漫步在海邊,一面是濃蔭蔽日的椰林,一面是翻卷的海浪,不遠處還有一座白色的燈塔。椰林、沙灘、海水、礁石、藍天、燈塔,組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海濱風景畫,讓人陶醉其中。
這里的海灘遠不像三亞灣、大東海的海灘那樣沙質細軟,較為粗大的沙粒在海岸邊形成一道窄窄的沙灘帶。岸邊礁石恣意堆積、參差錯落,阻擋著海浪對海岸的侵蝕。這些礁石大的如藍鯨出水、巨象昂首,小的如靈猴攀援、犬狗蹲踞……每每有海浪擊打礁石,都會激起雪白的浪花,帶來一陣濕咸的氣息。
路旁椰林中,有9只惟妙惟肖的石龜,其中一只石龜的背上還馱著一只小龜,這組群雕被稱為“九九歸一”。據介紹,這組石龜群雕是為紀念澳門回歸祖國而建的,“龜”與“歸”諧音,寓指合家團圓。
大小洞天自唐宋以來便以神仙洞府著稱,號稱“南海仙島”,吸引了許多求仙問道之人前來。史料記載,宋代南宗五祖白玉蟾曾歸隱于此,修建道觀,傳播道家文化。南宋淳佑年間,崖州郡守毛奎對道家文化情有獨鐘,他在此探訪時發現了大小洞天,留下了《大小洞天記》等石刻文字。現今,這里還留有許多道家文化遺跡。
沿著海岸行走,遠遠可見一塊巨石臥于岸邊,上書“小洞天”三個大字。巨石下面,是一條不足半人高的石縫。我滿懷好奇地鉆入石縫,里面豁然開闊。細覽石洞,濕滑的石壁上有水珠滲出,它們始終懸于壁上,悄然無聲地浸潤著石壁。
巨石上,刻有一首題為《游崖縣鰲山》的五言古體長詩,此詩為郭沫若所作。據介紹,1962年,郭沫若來三亞休假,應當地之邀,點校《崖州志》。由于古籍蟲蛀剝落、字跡模糊,郭沫若便來鰲山考察,借助摩崖石刻,與古籍對照補正。這期間,他寫了這首詩。詩中盛贊鰲山之深幽奇秀,還稱小洞天為“南溟奇甸”。
在巨石臨海一側,有一椅狀石臺,是為釣臺。石壁上雕刻的“釣臺”二字,由崖州郡守毛奎所書。傳說,釣臺是南極仙翁垂釣六鰲的寶座,釣臺所在的鰲山是由六鰲之骨堆砌而成的。我想,“鰲山”之名應是來源于此吧!
靈應泉也稱林泉,是鰲山名泉。相傳,在此修道的仙人常飲此泉,泉水溢出的精氣可為修仙者修身補氣。當地百姓認為,靈應泉的水可去污避邪。靈應泉旁還有一塊狀如“抱拳”的大石,似在對天祈福,人們稱之為“祈福石”。
“仙桃石”是礁石叢中一塊狀如仙桃的巨石。相傳,八仙從王母壽宴上帶回一個仙桃,將其放在牛背上馱著過海,約定誰能給壽宴上“福如東海長流水”的祝詞對出下聯,仙桃就歸誰。路過鰲山時,八仙見山上仙氣繚繞,便登岸暢游。呂洞賓見南山支脈鰲山上的松樹虬枝粗干,便脫口而出“壽比南山不老松”,正好對應上句祝詞。此時,水中的牛已等候許久,煩躁之下就將仙桃從背上抖落下來啃食。八仙歸來,見狀大聲呵斥,牛受驚化成石頭。八仙見仙桃被牛吃了一半,便棄之于岸邊,后化作“仙桃石”。
“鑒真沐海”石栩栩如生,仿若鑒真和尚正安詳地躺臥在海邊,靜聽濤聲。據介紹,唐代天寶元年,高僧鑒真第5次東渡日本,起航后不久就在海上遇到臺風。船只被狂風刮向南方,10余天后,鑒真和尚才在振州(今天三亞市一帶,北宋開寶年間改為崖州)脫險登陸。鑒真師徒等人在振州居住了一年,這期間修建了大云寺,為當地傳播佛教文化。
景區內還有一座南海龍王別院,傳說,鰲山為海中巨鰲所化。鰲是龍之九子,善于負重載物、定海伏波,因此,南海龍王給予這塊福地無限恩賜。當地百姓對南海龍王敬畏有加,修建了南海龍王別院,祈佑供奉。
小洞天被當地人奉為“洞天福地”,它是道家隱居、修煉的地方,是傳說中神仙真人之治所。這里也是理想的長壽之地,有許多與壽有關的傳說、石雕、題刻等。
“碧海連天遠,瓊崖盡是春。”大小洞天背靠鰲山、面朝南海,海天一色的勝景、神秘美麗的傳說,讓來此游覽的人們內心變得平靜、安寧。離開之時,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圖為大小洞天風景區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