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保險是保障職業人群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項重要社會保障制度,工傷預防是構建“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服務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工傷預防可以促進勞動者穩定就業,保障職工生命健康安全,降低企業用工風險,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當前工傷預防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各地開展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筆者以四川省綿陽市開展工傷預防工作的實踐為例,進行分析和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明確工作重點 建機制勇創新
近年來,綿陽市工傷預防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機制,確保長效穩定運行。一是建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與財政等部門出臺專門管理辦法,明確“按上年度工傷保險費收入的3%比例提取,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專項列支”,確保資金來源穩定。二是形成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人社部門牽頭,財政、衛健、應急等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和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工傷預防工作中的重大事項。三是出臺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總體安排、工作重點,規范項目實施方式。四是根據需要,精準選定實施對象。通過工傷認定和支付的數據比對分析,研判工傷事故發生的情況,找準工傷預防突破口,將電子、機械、化工、交通、倉儲物流、建設施工領域等高風險行業和塵肺病重點行業企業納入項目實施重點領域。
第二,依托第三方機構,發揮專業優勢。按照規范管理、突出重點、逐步推開、審慎穩妥的原則,經聯席會議和市人社局黨組會議,審定實施方案,再根據實施方案,開展政府采購。2020年,分兩輪組織實施宣傳項目、培訓項目招標工作。選取兩家性質和業務范圍不同的機構,在實施培訓和宣傳項目時,既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合作、取長補短,又實現相互監督,確保質量。
第三,探索創新,穩妥推進。一是通過啟動儀式,擴大宣傳影響。二是以形象大使爭取企業更加重視。三是以賽促訓,鞏固培訓效果。比如,舉辦“預防工傷、助力小康”為主題的工傷預防知識競賽。四是通過示范帶動,開展有形化建設。比如,發揮市三醫院康復科的優勢,規劃工傷預防警示教育基地(一期);選擇勞動密集型企業較集中的塘汛街道辦事處桃園社區,將其打造為綿陽市工傷預防示范社區點。五是重點開展“五進”活動。聚焦建筑施工、機械制造加工、危化品等重點行業,實施“進企業、進街道、進社區、進車間、進工地”。
第四,全程監督,確保效果。一是實施前,強化方案集體審定,確保項目實施順暢有效。二是實施過程中,嚴格監督實施單位。要求實施單位按月提交月度總結報告,將報告內容與項目實施方案的時間規劃進行比對,及時督促落實未完成內容,保證項目實施的及時性、完整性。三是實施后,開展嚴格評估驗收。通過公開招標,確定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驗收,并形成報告。
完善預防制度 推廣成熟模式
通過綿陽市工傷預防實踐,筆者認為,還需要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努力:
第一,強化工傷預防組織領導。建議在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成立工傷預防專門機構,抽調或聘請熟悉企業安全生產和工傷保險業務的人員、專家。預防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對參保企業工傷預防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負責開展工傷預防的宣傳教育,組織企業對從事工傷保險的人員進行培訓,研究制定調整企業行業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方案并定期組織實施,對事故原因進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進一步完善工傷預防制度和機制。目前,工傷預防僅有專項經費的使用管理辦法,還需要制定工傷預防業務規程、工傷預防管理工作辦法、企業落實安全生產措施和標準、企業負責人和職工必須遵守的職責和義務、企業內部安全生產的監督機制和措施等。
第三,切實保障工傷專項預防費使用。當前,國家、省和部分市層面均有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提取事故預防專項經費的使用和管理辦法,但工傷預防費的提取和使用還存在不確定因素。雖然確定了3%-5%的提取比例,但很多地方并沒有達到3%。目前,已經實現了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可以探索由省級統一按比例提取工傷預防費,然后層層分撥到市、縣一級的方式。
第四,總結推廣工傷預防的成熟模式。全國各地開展工傷預防的方式較多,需要進一步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比如,在加強與人社部門的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工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方面的資源整合上,需要進一步探索。
第五,豐富工傷預防方式。建議進一步落實工傷保險費率浮動辦法,將工傷預防專項經費用于重點企業安全設備檢查補貼;建立調劑返還和獎勵制度,對于沒有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大中型企業,實行工傷保險基金調劑返還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費率浮動機制,促進企業搞好安全生產和事故預防,增強企業工傷保障意識,調動企業參加工傷保險的積極性。
PDF下載:《中國勞動保障報》2021年8月2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