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四川省綿陽市江油職中2019級“吉利班”學生在實習指導教師李偉的帶領下,到領克汽車成都工廠開展頂崗實習。“我們按照江油職中汽修專業與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培養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生產技術技能實訓。”李偉說。
這是綿陽市全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綿陽市人社局多維度做好穩崗就業工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
傳遞溫暖 送去關愛
【資料圖】
“非常溫暖,非常感動。”今年春節前夕,在綿陽市就地過年的河北籍農民工張新收到了綿陽市人社局的問候,“他們送來了新春的祝福、疫情防控知識和農民工服務相關政策。”
今年以來,綿陽市人社局突出重點,扎實做好農民工就業服務。“我們去年底啟動綿陽市今冬明春農民工服務保障五大專項活動,從走訪慰問、勞動維權、就業服務、交通出行、證件辦理等方面為農民工返鄉返崗提供保障服務。”綿陽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說。
一系列務實之舉相繼落地--綿陽市人社局聯合市財政局、市總工會和團市委共同印發《關于開展“迎新春送溫暖、穩崗留工”專項行動十條措施的通知》,發布或轉發《致歸來人的一封信》《致廣大農民工朋友的一封信》《農民工朋友返鄉溫馨提示》等公眾號文章,確保2021年春節期間在綿陽就地過年農民工、返鄉綿陽籍農民工、未返鄉綿陽籍農民工及其留綿陽家庭成員安心工作、舒心過節。
一份份溫暖在不斷傳遞--綿陽市人社局通過入戶走訪、電話慰問、現場座談、網上拜年、云上團年等方式重點對農民工開展集中走訪慰問,認真聽取和梳理農民工反映的困難、問題和需求,并根據實際及時解決。對未返鄉的農民工,綿陽市依托駐外辦事機構、農民工工作站、商會等,組織人員赴省內外農民工集中地,通過團拜會、聯誼會、親情回引會等方式,拉家常、送溫暖,并鼓勵農民工在務工地過年和留綿陽歡度春節,盡可能穩住就業崗位。
據悉,綿陽市人社局摸排外省籍留綿陽過年農民工4217人,慰問返鄉農民工178964人、未返鄉農民工340728人,未返鄉農民工家庭成員267582人,留綿陽過年外地農民工28972人,發放米面油、防疫物資等慰問品及慰問金合計288.2萬元。
抓住重點 優化服務
“相對于商業網站,我更信賴政府舉辦的各種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綿陽市某高校應屆大學生秦曉表示,人社部門舉辦的各種招聘會上,既有各種可靠的招聘信息,又有貼心的求職服務。
今年以來,綿陽市人社局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和青年群體就業。為了加強校企合作,他們指導高校探索“簽訂協議、定向專業、定向招生、定向就業”一簽三定的人才培養和就業模式,先后與企業聯合開設“吉利班”“京東方班”等訂單班,讓學生“入學即就業”。
“我們還落實支持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通過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實現就業。”上述負責人說。
據了解,綿陽市人社局為9603名2021屆城鄉低保家庭畢業生、貧困殘疾人家庭畢業生、殘疾畢業生、已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畢業生發放求職創業補貼1440.45萬元。綿陽市還落實青年就業見習計劃,目前已建成見習基地117個,幫助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增強就業能力。
同時,綿陽市人社局優化招聘服務,建立10個高校就業創業服務工作站,舉辦高校畢業生春季網絡招聘會、空中雙選會等招聘活動10余場。
整合資源 強化保障
為了統籌做好其他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綿陽市人社局整合就業補助資金、扶貧資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各類資金與資源,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以及因疫情無法返崗的農民工就業。
同時,綿陽市人社局大力實行“會招、網招、社招、微招、異地招”招聘模式,創新開展“直播帶崗”活動,運用大數據搭建就地就近就業直聘平臺,推進人崗不見面精準對接,實現就業需求線上報、就業崗位線上找、就業服務線上辦。
對于退捕漁民,綿陽市扎實做好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等相關工作,努力確保退捕漁民上岸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我們收集本地企業用工信息,通過‘綿陽公共招聘網’等新媒體進行線上推送用工信息、廣泛宣傳,點對點向退捕漁民推送信息;組織退捕漁民參加綿陽惠科、京東方等相關企業及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綿陽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以來,綿陽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共計培訓127人;為242人次提供職業介紹,本地企業吸納就業13人;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退捕漁民23人。截至5月底,170名合法捕撈漁民中,除退出勞動力市場的22人以外,其余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148人,均實現轉產轉業,轉產轉業率達到100%。
PDF下載:《中國勞動保障報》2021年7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