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
今年以來,重慶市實施困難人員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和就業援助“暖心活動”,前三季度,全市幫扶11.58萬名困難人員就業,同比增長17.09%,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
大數據賦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提高就業幫扶精準度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抓住重點群體是關鍵。重慶市人社局結合全市人力資源信息庫,開展登記失業人員與低保家庭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脫貧家庭人員、持證殘疾人等群體的數據交互比對,通過電話聯系、上門走訪,動態掌握困難人員就業失業情況,為分類精準幫扶提供信息支持。
“我年齡大、手腳不方便,以為自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49歲的樊國群說。他是重慶市大渡口區跳磴鎮跳磴村村民,初中文化水平的他,有四級肢體殘疾,家庭生活較為困難。在今年困難人員就業幫扶的入戶走訪過程中,跳磴鎮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所工作人員錄入了樊國群的信息。
“我登記后,就一直接到推送的崗位和招聘會信息。”樊國群說。沒多久,他便在大渡口建橋園區找到一個清潔工的崗位。樊國群感嘆:“在政府的幫助下能重回崗位,真的太感激了!”
樊國群的求職經歷是重慶市依托人力資源信息庫建設、推行崗位精準推送、促進供需對接的一個典型案例。
重慶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全市結合困難人員具體情況和就業意愿,分類推送有針對性的崗位信息。“比如向‘4050’人員重點推送物業保安、家政服務等年齡要求不高的崗位,向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脫貧家庭人員重點推送工廠普工、以工代賑等技能要求低的崗位,向有就業意愿的殘疾人重點推送保綠保潔、手工制作等家門口就業崗位。”截至目前,全市已精準推送崗位31.2萬個。
同時,重慶市積極推行就業政策免申即享、直補快辦,通過大數據主動查找符合政策享受條件的對象,加快兌現落實各項補貼資金。
發揮聯盟作用
增強就業幫扶有效性
家住重慶市開州區譚家鎮的脫貧人員唐永富近幾年一直輾轉在上海、廣州等地務工,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后,他決定回家鄉創業。“我想在老家開一家汽修廠,但資金不夠。”唐永富說。后來,他通過人社部門組建的創業聯盟,申請創業擔保貸款20萬元。如今,唐永富的汽修廠年利潤有10萬余元,經營步上正軌。
創業聯盟是重慶市為全面提升就業服務質量探索實施的“一庫四聯盟”就業服務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一庫’指人力資源信息庫,‘四聯盟’則分別指就業服務聯盟、培訓聯盟、創業聯盟和人力資本聯盟。我們通過組建‘一庫四聯盟’,整合各方資源,打好政策服務組合拳,增強對困難人員就業幫扶的有效性。”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創業聯盟為有創業意愿的困難人員提供全過程、精細化服務,提升創業成功率,已幫助1066名困難人員成功創業。
除創業聯盟外,就業服務聯盟通過設立企業服務專員,挖掘企業崗位資源,實現用工需求動態掌握、人員招募高效對接,組織開展困難人員專場招聘對接595場次,促進1.19萬名困難人員與各類用人單位達成就業協議;培訓聯盟通過整合全市400余家培訓機構資源,圍繞全市產業發展需要,對有就業意愿缺乏就業技能的困難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組織開展161個職業工種培訓,培訓困難人員15.5萬人次。
各方聯動發力
促進就業幫扶多元化
“我家就在這個村,這下是真正實現在家門口上班了。”劉桂群是重慶市綦江區新盛街道石橋村的脫貧人員。近期,他一直在當地就業幫扶車間--大耳朵口袋動物園工作,目前每年為家庭增收5萬余元。
和劉桂群一樣,當地還有14名困難人員在就業幫扶車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目前,重慶市已創建就業幫扶車間510個,建設零工市場67個,為困難人員提供就近就地的就業機會。
同時,重慶市依托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責任感強的大中型企業,設立低門檻、有保障的愛心崗位,定向招聘困難人員就業;開發基層協管、護林護水等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困難人員。
“我們還積極推進‘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人社便民服務圈建設,優化布局就業服務網點。”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重慶市已創建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38個、市級充分就業社區(村)305個,培育勞務經紀人1.4萬人、職業指導師2000余人,對困難人員做到人人見面、主動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幫扶困難人員就業,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讓困難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質量和穩定性。同時,繼續設立一批低門檻、有保障的愛心崗位,并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渠道,組織開展行業輪動、企業輪換的動態專場招聘,做到網上招聘天天有、現場招聘周周有。此外,我們還將做好困難兜底,對難以通過市場渠道就業的,開發公益性崗位進行過渡安置。”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