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農作物生長規律;借助新媒體直播“叫賣”農產品;使用無人機為農作物噴灑農藥;創新農產品經營模式,拓寬銷售渠道……近年來,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在廣袤農村用知識和技能帶動更多村民共奔致富路,為鄉村振興帶來新動能,他們被稱為“新型職業農民”“新農人”“農村精英”。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超過2000萬人。
不久前,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促進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產業,提升縣域就業承載力,大力實施以工代賑,盡可能增加勞務報酬發放規模,組建一批創業服務專家隊伍,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專業化服務。
為“新農人”就業創業保駕護航,在探索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的道路上破冰試水……現如今,在中國大地上,農民這一古老職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型職業農民破“土”而出
飼料、加工、喂豬、打掃豬圈……每天早晨7點,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新型職業農民謝婷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2018年在四川文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后,出于對農村生活的熱愛,謝婷決定回鄉創辦養殖場。
回鄉第二年,在當地人社部門提供的就業創業政策和技術指導下,獲得創業擔保貸款20萬元支持的謝婷開啟了自己的養豬事業。多年的努力付出,她的養豬事業越做越大。2019年底,第一批肥豬順利出欄,收入近20萬元。現在謝婷創辦的養殖專業合作社面積擴大到近3000平方米,有種豬70頭、仔豬200頭,實現年純收入近30萬元,帶動周邊10余名脫貧勞動力就業,成了鄉親們公認的養豬能手。
作為一名返鄉“新農人”的典型代表,也是一名標準的“90后”,在謝婷看來,農村廣闊天地可以大有作為。“我生長在農村,成為一名職業農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順應了國家發展大勢,也希望能有更多創新人才加入我們的隊伍。”謝婷說。
謝婷的回鄉創業路折射了新型職業農民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天眼查數據研究院推出的《新經濟下2022新職業百景圖》報告顯示,新職業機會正從消費端向生產端擴展,城歸族返鄉創業成“新農人”,成為了鄉村振興新動力。
“具體來說,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作為主要職業,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從事生產活動,并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從業者,具備專業化、職業化、規模化的特征,可表現為生產經營型和社會服務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王春凱說,生產經營型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以農業收入增加為發展目標,包括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社會服務型主要是從事農業附帶產業,進行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從事專職的農業服務。
王春凱認為,區別于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職業化而非兼業化的農民,是主動選擇而非被動選擇、具備現代農業技術而非只懂傳統耕作的農民,是注重經濟效益而非生存保底的農民,也具有更強的職業吸引力。
如今,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農民這一古老職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像謝婷一樣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多年前,在外從事過美容美發的韓文靜懷揣著創業的夢想回到老家江蘇淮安,開始從事漁業養殖銷售。“家鄉的洪澤湖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回鄉時就想著能不能利用這一優勢創辦一個品牌。”韓文靜說。
2015年,敢想敢干的她創辦了漁姑娘品牌,主要從事洪澤湖水產品的加工和零售。“在品牌加持下,我還成立了公司,主營農、水產品深加工業務,借助電商打造出岔河大米、湖八鮮、洪澤湖紅螺鴨蛋等禮盒隨手禮系列產品,現在有線上網絡銷售、線下配送、團購等經營模式。”韓文靜說。
如今,她的公司已實現年銷售額1000萬元左右,同時帶動了上游供貨商、同城配送員等近百人就業。“緊跟新時代的潮流,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也是我的夢想。”韓文靜說。
與韓文靜一樣,出于對鄉村的熱愛,“新農人”喬相威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也在不斷探索。
2016年,在看到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后,他果斷回到家鄉,開始在農產品種植方面的創業之路。在創業調研中,喬相威發現,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革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優質農產品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關注。
但同時,家鄉農戶們因為缺乏互聯網知識,生產的一些新鮮優質農產品不能及時進行銷售,造成產品的積壓,再加上沒有先進的保鮮技術,最終使農民遭受損失,鄉村經濟得不到發展。
后來,他設想并創立了農場聯盟,運用農場聯盟,把家庭農場、合作社、散養戶進行整合。農場聯盟為農戶們提供優質的種苗、保鮮技術和市場渠道。在農產品成熟時,由農場聯盟進行產品收購與售賣,讓有需求的客戶能夠得到營養健康的農產品,同時也讓農戶們減少產品損耗,實現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們建設了4000平方米高標準設施聯動大棚,用于引進新品種的實驗,為農戶提供種苗與技術支持,擴展農戶種植品類。”喬相威說,他和團隊成員打算在“短視頻+直播”助農模式下,建立主播-平臺-種植戶-消費者之間的緊密鏈接,培養以大學生為首的返鄉創業“鄉村帶頭人”,創新“直播+電商”模式,打造特色鄉村品牌。
在奮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新農人”日漸發揮重要作用。根據《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高素質農民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71.77%的高素質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能夠平均輻射帶動17戶周邊農戶。
“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作,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激發農村活力,引導鄉村人才回流。”王春凱說,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上尋求自身的職業發展空間,也有利于增強國家糧食安全,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兩大難題。
促進“新農人”健康發展
今年10月14日,石家莊市鹿泉區永飛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永平憑借過硬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通過了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與鹿泉區鹿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于江成為全市最先取得初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標志著石家莊市為忙碌在田間地頭的農民評定職稱的工作正式落地落實。
前不久,通過參加人社部門組織的創業大賽,韓文靜獲得了很多新的資源,對接省內外高校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和3個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養殖基地。
“這些年,國家重視我們農民的職業發展,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但我的切身感受是,職業農民還是缺乏一定吸引力,‘缺人’的現象還是存在的。”韓文靜頗為感慨地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新型職業農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對此,王春凱認為,吸引更多人成為職業農民,促進“新農人”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強化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提升其農業技術應用能力、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以及農業經營綜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打造職業農民創業孵化基地,建立“高校+專家+基地+培育對象”的孵化模式,在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組織經營支持上給予政策傾斜,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壯大。同時,要加強政策宣傳,推動返鄉農民工再創業,打消其從事農業生產的顧慮,在土地規整、承包經營上給予組織支持,引導農民從事職業化的農業生產活動,讓其在農業生產上實現再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