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穩不穩,“錢袋子”鼓不鼓,關乎老百姓的生計問題,關乎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并對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在勞務大省湖南,為答好就業這一“最基本的民生”考題,當地人社部門把穩就業保就業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突出促創業、保用工、強服務,用心用情做實家門口就業,確保全省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的同時,不斷夯實區域經濟發展基礎,交出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廣開門路促創業 激發“新動能”
“2020年帶著團隊入駐湖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有免費的場地,還有大量資源對接。今年參加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時,每輪比賽都組織了培訓,也獲得了政府、高校等多方面支持,創業環境真不錯!”湖南大學學生王淑禾分享其創業經歷。從主打中草藥護膚的“淑禾福”,非遺研學的“薪火燎原”到文創研發設計的“薪火芳華”,王淑禾還沒畢業就已經是兩家公司、三個品牌的“掌門人”,目前其團隊已壯大到近40人。
創業是就業之源。聚焦創業者需求,湖南深入實施“創響三湘”行動,強化創業培訓、創業貸款、創業載體、創業活動、創業補貼“五創聯動”,著力推動各類群體創新創業。截至9月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629.91萬戶,同比增長20.02%。
“我們優化創業扶持‘政策包’,支持各類人才在各行業創新創業;豐富創業培訓‘課程池’,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創業培訓需求;用好創業孵化‘助推器’,推動創業項目和創業企業發展壯大;搭建創業活動‘大舞臺’,推動湘商回歸、項目回流及創業資源高效對接。”湖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政策引領,門路廣開,更多新興創業主體激發經濟“新動能”。今年以來,湖南省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5.15億元,扶持11015人創業。舉辦創業培訓師資班46期,培養創業培訓講師1352名,培訓創業學員10.3萬名。全省共有各級創業孵化基地383家,在孵創業實體近1.3萬個,孵化成功率超過70%。
在湘西鳳凰縣,湖南鳳凰于飛工藝制品有限公司是眾多孵化成功的企業之一。創始人張祝君表示,“剛接觸苗族銀飾行業,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難留、市場打不開等難題。人社部門及時出手援助,創業初期入駐鳳凰縣創業孵化基地,給予多項政策扶持,事業才得以發展壯大。”從初創小團隊發展到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大企業,目前張祝君的公司吸納了130余名就業困難人員就地就近就業。
今年8月20日,鳳凰縣鄉村領雁創業培訓班正式開班,著力提高該縣小微企業創辦者、種植養殖戶創業成功率與經營管理能力。湘西州人社局負責人告訴記者,“鄉村創業領雁培養計劃是湖南打造‘雙創’升級版,開展‘創業服務三湘行活動’的重要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鄉村創業熱情,培養更多創業領雁者。”
抓住關鍵保用工 提升“精準度”
“大家好,我是比亞迪集團HR。今天,長沙市人社局和比亞迪公司一起給大家直播送崗。”8月25日下午,長沙市人社局聯合比亞迪開展“工廠直招、直播送崗”活動,吸引25.8萬人次觀看,直播期間收到線上簡歷1123份,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需求。
這是湖南穩企業保用工的一個縮影。為解決企業與求職者之間信息“斷層”問題,人社部門積極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為用人單位穩崗留工、復工達產“輸血送氧”,以用工穩支持企業運轉穩,以企業運轉穩助力經濟大盤穩。
通過“點對點聯系”和“清單式服務”,湖南深化省內880余家重點企業和143家省級產業園區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省、市、縣三級分別聯系7家、6家和5家重點企業,設立人社服務專員,變“坐堂辦公”為“上門服務”。實行用工需求清單、問題解決清單、人社政策清單三張清單工作制度,按月調度全省用工保障情況,提供一企一策幫扶。今年1-10月,全省幫扶880余家重點企業招工9.1萬人。
同時,湖南人社部門充分利用“線上帶崗”和“線下送崗”渠道,線上借助“湘就業”平臺、直播帶崗活動廣泛發布企業用工需求,讓勞動者在家門口就有海量崗位可挑選。線下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等就業專項活動和常規公共招聘活動,為農民工、脫貧人口、城鎮失業人員等搭建供需精準對接橋梁。
在湘鄉市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園,湖南創普開業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聲隆隆。今年初,該企業一度因招工難而發愁。湘鄉市在線上線下舉辦了33場為重點企業紓困增效的專場招聘會。其中,湘鄉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的企業就招到了2000余名工人,有效緩解了企業招工難問題。
“這里環境好、離家近,方便照顧小孩,每月6000多元的工資不比廣州少。”返鄉就業人員周紅飛高興地說。
為加強省內勞務協作,湖南人社部門以“定崗培訓”和“定向輸送”強化勞務輸出。“我們推動長株潭三市與51個脫貧縣深化協作,建成幫扶車間、基地等就業載體7489個,吸納9.91萬名脫貧勞動力家門口就業。支持建設認定‘湖南鑄造工匠’‘電力湘軍’等勞務品牌35個,帶動從業130萬人。完善優秀產業工人培養輸送長效機制,建立118家省級產業工人定向培養基地,向藍思科技、比亞迪等重點企業輸送工人2萬人。”湖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9月底,農村勞動力省內轉移就業631.22萬人,同比增長15.46萬人。
暢通渠道強服務 跑出“加速度”
“村干部上門了解就業情況,前幾天又在群里發通知。大家得知消息后都來試試,看看哪個工作適合。我想找時間自由一點的。”9月23日,在通道·瀏陽勞務協作暨就業援助暖心活動專場招聘會現場,求職者楊引鑾說道。
服務下沉到基層,為群眾提供“面對面”“心貼心”的公共就業服務,這是湖南推動充分就業社區(村)建設,做實做細做優基層就業服務的成果。
“拓展服務范圍,摸清服務底數,加密服務頻率,提升服務成效,是持續優化就業服務的‘四部曲’。”湖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021年成功建設1386個省級充分就業社區(村)基礎上,將1727個社區(村)納入2022年建設計劃。此外,不斷擴充和完善全省勞動力資源實名信息庫,對登記失業人員每季度提供“311”就業服務(3次崗位信息、1次職業培訓信息、1次職業指導)。
據統計,今年以來,湖南重點建設社區共開展崗位推薦227萬人次,職業培訓8.39萬人次,職業指導124.16萬人次。
瀏陽市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周水波表示,自從在每個村(社區)設立了就業服務專員,定期對區域內勞動者的就業意向、培訓意向等情況進行統計調查后,勞動力實名數據庫更全面,推行“311”服務也更精準,勞動力就業跑出“加速度”。今年以來,瀏陽市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294人,再就業率84.52%,脫貧勞動力有就業意愿17563人均已就業,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673人。
“之前有一點基礎,今年8月底得知中式糕點技能培訓的通知后,我專門去進修了一下。做包子技術提高了,左鄰右舍都愛吃,我就試著擺攤賣。”瀏陽市張坊鎮虎坳村村民曾在紅說,“50歲去學做包子,沒想到我的包子能大受歡迎。”接下來,他還打算租門面擴大生意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