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期間,我們又迎來重陽節,許多地方都舉行了多姿多彩的活動,表達感恩先祖、孝敬父母、敦親睦鄰、祈愿長壽等美好的情感。
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傳承發展至今,內涵不斷豐富。2012年,新修定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以立法的形式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氣。
國家為何如此重視重陽節?除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慮外,還有一個現實考量,那就是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過重陽節是個很好的提醒,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相關資料圖)
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加。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26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0.2%。截至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7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8.9%。2019年出臺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這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
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個挑戰,人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其中,“適老化”成為近年來出現的應對方案中的一個高頻詞語,比如,適老化改造、適老化設計、適老化App等,其蘊含的理念和付諸的實踐為破題作出了積極貢獻。
適老化就是適應老年人需求之意,一個“適”字,反映出人們對老齡化社會認知的進步。以往,提起老齡化社會,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勞動力缺乏、養老金支付壓力加大、社會活力不足等消極的東西,對于“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這樣客觀、理性的判斷卻認識不夠。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既然老齡化社會難以避免,就主動去適應。適應不是消極應對,而是一種務實的態度,還蘊藏著變革的力量。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稱,到2050年,人們活到100歲或將成為常態。然而,現有的文化規范和社會支持系統卻是形成于人均預期壽命約為50歲的時代。換句話說,現有的許多設施、制度包括人們的觀念,都與快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存在不合拍之處。
不合拍就要變革,可變革的成本很高,過程也會很漫長,又該如何是好?先適應這種不合拍,再慢慢調整,適老化這種“徐徐圖之”的策略或許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我們看到,在硬件、工具性應用方面,適老化改造、設計等已經取得豐碩成果。近些年,一些城市對老舊小區開展適老化改造,在公園、醫院、銀行等場所安裝適老化設施……這些措施節約了資源,又滿足了老年人的需要,可謂一舉多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齡化社會與數字社會的碰撞中,數字技術正向適老化快速邁進。一些數字產品考慮到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的現實,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進行精細化設計,為老人年融入數字社會提供了支持。在社保、民政、公共文化等民生領域,許多技術運用和服務極具人性化,讓老年人體驗到了技術的溫度。
“文化規范和社會支持系統”的適老化變化也在不斷出現。如今,人們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許多老年人健康狀況良好,想發揮余熱,再次步入職場。國家因應這種需求,出臺多種措施,讓就業環境更加適老化。前不久,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老年人才網開通,北京一家麥當勞餐廳隨即在上面發布招聘信息,特意提到歡迎退休人員應聘,條件是:女50歲以上、男60歲以上,彈性工作制,每周上4-5天班,每天4-8小時……多項研究表明,老有所為不僅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有利于人力資源開發。當前,一些勞動力缺口大的國家已把適老化崗位開發視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
我們或許可以說,老齡化社會沒有現成的圖紙,只是一幅正在創作的畫,畫得好壞全在我們自己。適老化就是在一筆一筆地描繪,當我們的觀念、硬件、制度等都融入了適老化的因素,這幅畫慢慢就會變成我們向往的老齡化社會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