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近年來,重慶出臺系列金融惠企政策,通過開展動產擔保統一登記試點、建設融資服務平臺、創新金融產品服務等舉措降低企業獲貸門檻,提升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獲得感、便利度和滿意率,切實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助力穩住經濟大盤,全市優化金融營商環境成效顯著。
企業獲貸門檻降低 提升融資獲得感
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抵質押物,是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頑疾。
針對這種情況,2020年4月,重慶正式啟用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采取統一登記、信息共享、分類評估、多維增信等舉措,通過擔保增信等方式降低企業獲貸門檻,切實提升企業融資獲得感。
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21年,全市動產融資統一登記系統為市場主體統一辦理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四類動產抵押登記業務,共計開展動產抵押登記5.2萬筆。
“市內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通過查詢更全面的動產和權利已擔保信息,精準掌握企業動產和相關權利信息,降低和控制信貸風險及成本,使得擔保融資渠道愈加暢通,中小企業擔保融資效率大幅提升。”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降低了企業獲貸門檻,提升了企業融資獲得感。
重慶近年來還針對科技型企業的融資特點,積極探索輕資化、信用化、便利化的融資新模式,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此項試點讓科技型企業憑借自身知識價值就能取得授信額度并獲得貸款,無需再向銀行提供抵押、質押、保證金等。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已促成合作銀行累計向9085家(次)科技型企業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157.38億元,引導發放商業貸款109.44億元。其中,有1479家企業是首次獲得銀行貸款。
搭建融資服務平臺 提升獲貸便利度
在著力降低企業獲貸門檻的同時,重慶也注重提升企業獲貸便利度。
近年來,重慶市級各部門以科技賦能、數據賦能為驅動,通過信息技術、大數據等手段,開發“信易貸·渝惠融”“渝企金融”“渝快融”“長江渝融通”等公益性融資服務平臺,在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架起“服務立交橋”,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的直達性和便捷性。
如,2022年3月,市發展改革委與重慶銀保監局聯合推出一體化信用融資服務平臺“信易貸·渝惠融”,依托重慶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14個大類、37項信息全面歸集,覆蓋全市100萬企業、200萬個體工商戶。
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上述融資服務平臺基本實現了手機端的在線注冊、融資需求發布等,放款時限一般在13個工作日以內,多家銀行普惠貸款業務全流程時間僅3—7個工作日,部分信用類貸款甚至可實現“秒批秒貸”。
金融服務助企紓困 提升企業滿意率
2022年3月,重慶天運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因650萬元貸款即將到期,公司資金周轉又出現暫時困難,公司負責人被貸款到期轉貸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好在重慶農商行推出的小微企業貸款自助續貸服務,及時為公司解了圍。
天運醫療得以紓困并非個例。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重慶出臺多項金融政策措施,持續幫助受困市場主體渡難關。
如,2021年9月底以來,重慶推動轄內85家銀行、37家支付機構落實包括銀行賬戶服務費、人民幣結算服務手續費、電子銀行服務收費、刷卡手續費等在內的支付服務降費政策,切實提升企業在辦理支付相關業務時的獲得感和滿意率,為小微市場主體減負紓困、穩健經營提供了助力。
2022年6月,重慶又出臺《重慶市金融支持穩住經濟大盤若干措施》,提出了14項具體措施。其中要求:做好受困行業企業的接續融資服務,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鼓勵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貨車司機貸款及受疫情影響的個人住房與消費貸款等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努力做到應延盡延。
來自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和重慶銀保監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1-6月,全市金融系統累計走訪各類市場主體超過40萬戶,并為其中27萬戶發放貸款超1760億元。同時,累計為逾10萬戶信貸主體延期各類貸款933億元。(本報記者 黃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