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為關鍵“第一子”,著眼更好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北京正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兩區”建設、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五子”聯動的重大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三城一區”構筑科技創新主平臺
一個直徑3米的LED版“模擬地球”上“風起云涌”,模擬展示著不同時期地球的大氣、海洋、植被等狀況。今年3月,位于懷柔科學城東區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成功完成聯調聯試和工藝驗收……五年來,懷柔科學城與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已取得了重要進展和多項重大成果,“三城一區”共同構筑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
此次報告對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如報告要求,進一步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前沿高技術創新,培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產業集群,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進一步突破懷柔科學城,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進一步搞活未來科學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推進“兩谷一園”建設,打造醫藥健康和國際先進能源產業集群等。
同時報告提出,深入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建設,承接三大科學城創新效應外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精尖產業主陣地。
“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重要使命,過去幾年成效顯著。”國家發改委區域戰略中心研究室主任劉保奎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北京一些做法對其他同類城市具有啟示價值。特別是北京注重關鍵載體支撐,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一區十六園”主陣地作用。“三城一區”發展活力持續增強,以不足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北京全市GDP的三分之一。2021年,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8.3萬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0%以上。
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
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悟道”人工智能大模型、“長安鏈”……從“0”到“1”,短短數年間,北京在基礎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方面,涌現出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同時國家實驗室等一批戰略科技力量落地,12個超算中心、46臺全球算力500強的超級計算機先后建成運行。
報告提出,未來北京將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推進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加緊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前沿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布局建設。堅持“四個面向”,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
“北京注重基礎前沿創新,布局若干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建設了北京量子通信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北京還加緊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生一批世界級引領性原創成果。”對此,劉保奎表示,創新的窗口稍縱即逝,北京高度重視搶抓前沿創新,前瞻布局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始終把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作為工作重點,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
營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此次報告提出,大力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劉保奎認為,北京注重機制創新,發揮在京高校院所、企業、醫院等創新主體作用,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創新聯合體和共性技術平臺,搭建了一些新體制的創新網絡,形成央地協同、政企結合、研產融合、國際合作的創新格局,同時圍繞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一流創新生態。
“深圳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北京的做法可以借鑒,把抓平臺建設、抓前沿創新、抓機制創新作為主要努力方向。”他說。(記者 莊宇輝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