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當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這是去年9月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
近一年來,主城都市區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驅動數智應用,持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尤其是抓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在“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中邁出新步伐。
產業結構升級帶來澎湃發展動力
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是重慶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必由路徑,而建設高端化的產業園區,則是主城都市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陣地”。
以三一重機為核心,位于兩江新區的三一(重慶)智能裝備產業園,是主城都市區的產業園區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走向高端化的典型案例。當前,該產業園已建成集智能制造、制造運營等為一體的全流程智慧工廠,三一重機正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位于榮昌區的重慶電子電路產業園,則是聚焦行業細分領域中的核心部件——電路板。園區負責人說,近年來,園區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不斷引進和匯聚該細分領域的40多家企業,正在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電子電路專業化園區。
位于渝中區的重慶市區塊鏈數字經濟產業園,不僅成為該區抓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亮點,在全市及全國范圍內也具備影響力。截至目前,該產業園已集聚浪潮、趣鏈等200多家區塊鏈企業,去年產業園總產值超過300億元,區塊鏈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三。
正是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主城都市區的汽車、電子、裝備、生物醫藥等行業帶來澎湃發展動力,去年上述產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了10%。截至2021年底,主城都市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55.64億元,同比增長8%。
創新讓一批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前不久,北碚區的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創新開發的重慶市儀器儀表試點示范項目,進入全市2022年制造業“一鏈一網一平臺”項目試點。該項目將率先在全市建成具有儀器儀表行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通過創新研發,帶動如工業互聯網等一批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是北碚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北碚區負責人表示,該區正在以蔡家智慧新城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園為中心,通過實施成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開展智能制造宣傳培訓和咨詢服務等“組合拳”,協同推進新興產業創新發展。
作為全市工業大區之一,在推動傳統產業技改升級基礎上創新培育新興產業,是渝北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比如圍繞軟件產業,渝北區在仙桃數據谷集聚了長安軟件、華為、字節跳動等一大批龍頭企業,正在建成全市軟件產業高地。
通過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樣的案例在主城都市區還有不少。位于九龍坡區的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完成了與德國博世集團聯合開展的氫燃料輕卡研發,聯合研發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和動力總成。
立足既有產業基礎,主城都市區的渝企還通過創新研發,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帶動生產經營持續向好。比如位于涪陵區的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通過技術研發向終端產品延伸,其生產的氨綸等新材料產品已在全球市場掌握“話語權”。
正是通過持續創新,主城都市區的一大批產業項目帶動了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截至去年底,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8.1%,有效改善了全市工業經濟結構。
大數據智能化帶動質量和效益雙提升
大屏實時顯示各項生產數據,讓整個生產過程清晰可見;原物料供應、倉儲物流等環節實現數字化聯動;“車間大腦”自主決策時序、產品數量……這樣的智能生產場景,在主城都市區的多家制造業企業已是常態。
以位于璧山高新區的藍黛動力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黛動力)為例。走進該企業數字化車間,繁忙的機器人、飛速旋轉的自動化設備隨時保持運轉——工廠接到銷售部門傳來的訂單后,只需輸入系統即可自動生成生產訂單,然后工人在對應操作臺前輸入工號,就可按照指令對生產進行監管。
“這是企業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它管理著全廠上千臺生產設備,可以形成幾十萬條信息的算力。”藍黛動力副總經理湯海川介紹,通過智能化改造,讓企業產品既保質又保量,藍黛動力由此進入了豐田、沃爾沃等知名車企的配套體系。
藍黛動力的變化,折射出璧山區工業經濟發展向大數據智能化要速度、要質量的轉變。目前,璧山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智能交通等為重點,通過引進和發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的核心技術,促進人工智能同工業制造深度融合。
位于南岸區的重慶盟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同樣隨處可見智能化生產場景——組裝數字化車間里,一塊塊5G通信模塊快速通過生產線;只需一個指令,智能倉儲系統即可從1萬余盤原料中找到需要的那一盤。企業負責人說,通過在生產工藝流程中進行大數據智能化運用,目前智能立體倉庫機器人、智能點膠機器人等各式各樣的智能制造裝備,成為了企業的“拳頭產品”。
市經信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以主城都市區企業為主,全市共建成智能工廠105個,數字化車間574個,累計推動10.1萬家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實現生產效率提升59.8%,帶動運營成本、不良品率和能耗等多項指標大幅下降,帶動質量和效益雙提升。(本報記者 夏元 實習生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