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是看看那里的人們如何生活。
上午,市民孫女士帶著“任務”走進南開區稅務局辦稅服務廳。今天她來為愛車繳納車船稅,特別的是,她將使用數字人民幣。隨著象征著支付成功的“嘀”的一聲,天津數字人民幣繳納稅費場景正式落地。面對采訪,孫女士用“新鮮感”“高級感”“便利感”來形容整場體驗。
“‘津心辦’APP上可以給孩子繳社保費了。”多多的媽媽收到了幼兒園賈老師的通知,立刻登錄軟件,本以為要探索一陣子,沒想到三分鐘就完成了繳納。身為公司財務的她驚訝地發現,“津心辦”APP“市稅務局旗艦店”內可用的稅費服務模塊竟有54項之多。
像這樣智能、高效、便捷的辦稅體驗,已逐漸融入普通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無論是服務大廳的“面對面”,還是網絡云端的“線上辦”,納稅人繳費人感受到的是全市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服務天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傾心傾力,也是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帶來的改革紅利,更是市委、市政府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定力。
2022年6月20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閉幕,我們踏上了奮力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天津篇章的新的奮斗征程。全市稅務部門深入學習領會會議精神,繼往開來、擔當作為,持續推進全市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全力將天津稅收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變為現實美景,為服務天津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稅收征管改革
展開一幅稅收現代化藍圖
2021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意見》明確到2023年基本建成稅務執法、稅費服務和稅務監管新體系。到2025年,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建成功能強大的智慧稅務,形成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行政應用系統,全方位提高稅務執法、服務、監管能力。同年7月,市委、市政府統籌結合我市“津濱雙城”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等全局性重大規劃部署,著力形成與天津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稅收征管體系,印發了《天津市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實施方案》。
天津稅收現代化事業自此開啟了新的征程。《實施方案》明確了天津稅務部門要在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緊密部署、穩步推進、初見成效、全面突破、鞏固提升、總結評估6個階段完成的6大類214項稅收征管改革任務,諸如“探索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實現數據智能歸集和共享”“探索優化本地12366智能咨詢系統”,將智慧稅務加快融入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
市領導在市稅務局調研時強調,要推進智慧稅務服務,拓展數據應用場景,在便利市場主體、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智慧賦能力度。
何謂“智慧稅務”?智慧稅務的工作方式是稅務工作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他將如同一個擁有數據生命的“智慧人”,能夠及時感知各方需求并自動靈敏地作出反應,為納稅人繳費人提供精細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為稅務人提供自主推送任務、自控監督履責、自動考核考評的管理手段,為決策者提供微觀、中觀、宏觀經濟運行研判參考和決策支持。
以稅費申報便利化改革任務為例,改革要實現企業所得稅、契稅、印花稅、房產稅、車船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費自動預填申報。信息系統自動提取數據、自動計算稅額、自動生成申報,經納稅人繳費人確認或補正信息后即可線上提交,大幅減輕報稅繳費負擔。
“一鍵退稅”這項智能化手段在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中大顯身手。2021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期間,天津稅務部門對納稅信用等級為A、B級的納稅人實行一萬元以下多繳稅款智能審,通過對退稅風險“智能監控”,自動完成退稅審核,8150戶小微企業辦理匯繳退稅8614.11萬元,為穩住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一下子就完成,現在匯算清繳退稅真是太方便了!”鑫海達(天津)印務有限公司的李會計說。
為加快推進智慧稅務建設,全市稅務部門著眼于構建新階段智慧稅務的戰略優勢,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稅收征管業務流程,找準智慧稅務建設著力點,強力聚合數據和資源,制定了天津智慧稅務建設三年規劃,為智慧稅務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希望稅務部門能順應大數據時代要求,促進稅收數據質量越來越高,分析成果運用越來越廣泛。加強業務和數據深度融合,強化以數治稅思維,持續深挖稅收大數據的‘金山銀礦’,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天津中沙泰達工業園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管學斌說。
智慧稅務是天津智慧城市發展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智慧城市+智慧稅務”的協同聯動,持續建成網上辦與掌上辦為主的全覆蓋納稅繳費服務體系,不僅是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是對以人為本、惠民利企、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的基本遵循。
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盧自強表示,建設智慧稅務既是我們這代稅務人肩負的使命,也是我們這代稅務人才有的機遇。加力打造智慧稅務,促進全市稅收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和稅收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讓納稅人繳費人滿意、讓稅務人滿意、讓黨委政府滿意。
稅收征管改革
守護一段城市發展征途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大力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著力夯實實體經濟根基,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優勢產業為支撐,不斷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提質增效升級。
隨著我市制造業立市戰略深入實施,稅收征管改革錨定服務我市制造業的目標,充分運用大數據戰法,智能研判市場主體可退、抵、免稅額,實現企業一鍵退稅、中小微制造業企業自動緩稅,推動稅收征管方式向“算稅”升級,為制造業企業擴渠引水,為我市制造業的穩固發展注入動能。
華峰測控技術(天津)有限責任公司財務經理黃穎說,緩稅政策讓公司“現金流”多了290萬元,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一筆“無息貸款”。公司將利用好惠企政策,專注于半導體自動化測試系統領域,依托自主研發的產品進一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天津市環智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于前年啟用數據智慧工廠,實現了光伏產業的大數據應用。今年,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后,天津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精準定位,第一時間提示并輔導環智公司享受稅收優惠。“我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稅務部門的‘慧眼’能夠這么快找到我們,二是沒想到申報留抵退稅這么方便,給智慧稅務點贊!”環智公司財務經理朱玉煥說。
截至目前,全市稅務部門為天津8000余戶制造業企業完成留抵退稅93億元,完成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稅費65億元,極大地鼓舞了我市制造業企業發展信心,穩定了我市制造業發展形勢,為制造業立市戰略的可持續注入動能。
城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全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持續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稅務部門通過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強化政策宣傳與輔導,為企業持續攀登高精尖技術高峰、形成競爭優勢打入“強心劑”。
天津賽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橡膠機械制造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兆春介紹,2021年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升至100%,并且無需申請、備案,相關扣除可直接在系統內填入報表,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創新研發的積極性。在利好政策的引導下,賽象科技著手對輪胎制造全環節進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生產效率最高可提升25%。2022年,賽象科技入選第六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
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明,是設計中國“造島神器”──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專家。“在稅務部門的輔導之下,2020年,企業可以享受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有2350萬元,2021年這個數字達到約3150萬元。”顧明說。這些資金被企業迅速投入到大型疏浚船舶及配套裝備的國產化研制工作中,確保挖泥船絞刀、耙頭、泥泵等核心部件的性能提升研發穩步有序開展。
制造業從制造到“智造”轉型,稅收管理則從經驗管稅向以數治稅升級。市場主體和地方政府,是稅務部門一體推進服務天津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雙翼”。市場主體一翼貴在精細,地方政府一翼要在精準。作為稅收征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提升以稅咨政水平,為各級決策人提供從稅收大數據視角出發的有建設性、有深度的稅收分析精品,是天津稅務部門一直耕耘的領域。今年以來,天津稅務部門已向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報送各類分析報告25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全市稅務部門進一步升級稅收大數據分析工具,上線“稅比析”決策服務系統,多維度反映我市經濟運行態勢。該系統基于稅收大數據,既能縱看歷史發展,準確把握經濟社會內外環境變化,同時也能橫觀區域異同,對比同規模、同結構的地區與城市,展現天津在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市場主體發展活力等方面的成效、優劣及趨勢。基于“稅比析”決策服務系統的分析結果,天津稅務部門撰寫了《天津市重點制造企業稅收經濟發展情況分析》等報告,為上級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與這座城市一樣,天津稅務部門也在全力高質量成長。
稅收征管改革
培育一方一流營商環境熱土
創想科技有限公司的趙會計剛進入天津港保稅區稅務局辦稅服務廳,迎面而來是一名昵稱“小天”的機器人。一套熟練的專業導稅話術過后,“小天”引導趙會計來到一處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微廳”。在這里,趙會計一邊操作自助設備,一邊聽“小天”輔導填寫表報,不到十分鐘,順利申報了當期增值稅及附加稅。
智慧微廳是保稅區稅務局首個稅費服務智能終端系統,納稅人繳費人可以在此“一站式”自助辦理發票申領、發票代開、車購稅繳納、證明打印、身份認證等多種常見涉稅費業務。占地只有30多平米的智慧微廳日均接待納稅人繳費人450人次,可辦理的業務種類占到窗口的81%以上。
智慧微廳建設是天津稅務部門提供高效、便捷服務的最新嘗試。稅務部門是與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頻度最高、聯系最緊密的公共服務窗口單位。隨著稅務部門稅費征收職責持續擴大、個人所得稅改革深化,稅務部門服務對象從千萬級的企業納稅人擴展為十億級的自然人納稅人繳費人。
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手段大幅降低納稅人繳費人制度性交易成本,成為了稅收征管改革緊盯的目標。近年來,全市稅務部門以電子稅務局為主陣,不斷拓展“非接觸式”辦稅范圍,“全程網上辦”服務事項已由2020年初的226項拓展到現在的262項,讓“最多跑一次”變成了“一次不用跑”。“津心辦”APP逐漸成了納稅人繳費人辦理業務的又一新陣地。自上線起,納稅人繳費人通過APP登錄12萬人次,辦理涉稅涉費業務3.4萬筆,稅款繳納1124.73萬元。
《意見》明確,堅持以納稅人繳費人為中心,全面推進納稅繳費便利化改革,基本建成“線下服務無死角、線上服務不打烊、定制服務廣覆蓋”的稅費服務新體系,實現從無差別服務向精細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轉變。
為此,天津稅務部門打造了“四個津心”服務品牌。“津心送”將稅費優惠政策更精準、更迅速、更智能地推送至納稅人繳費人。“津心助”精準幫助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破解經營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津心辦”系列服務舉措為企業開辦送上“津味套餐”。天津稅務部門以“套餐”形式將新辦企業需辦理的多個事項合并為一次提交、一次流轉、一次辦結,實現流程更優、材料更少、時間更短,極大地壯大了我市市場主體規模。2021年以來,兩萬余戶新辦企業享受“津味套餐”涉稅事項服務。“津心融”積極拓展稅銀互動深度與廣度。天津稅務部門與多部門簽訂銀稅互動戰略協議,聯合開發全國首家地方政府自建的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信易貸”,實現“以稅促信、以信換貸、以貸扶微”。目前“銀稅互動”模式共為51.51萬戶企業授信近1900億元。
有學者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候鳥經濟,哪里的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項目就在哪里建、產業就在哪里興。
而法治,則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一方面,法治為合法合規經營企業帶來安全感,安心經營。另一方面,法治讓企業可以合理預期自身經營發展。
一直以來,天津稅務部門始終嚴厲打擊涉稅違法行為,驅逐“假企業”“假出口”“假申報”,聚焦騙取留抵退稅等稅收優惠不法行為,維護良好經濟稅收秩序,以“嚴格指數”換來企業“安全指數”。
稅收大數據是打擊涉稅違法行為的利劍。全市稅務部門積極探索“信用+風險”動態監管,提升數據治理效能,在數據質量和廣度、深度上下大功夫,打造“一體式”風險防控體系,用稅務“慧眼”實現違法案件的早分析、早發現、早立案、早查處、早曝光,全面提升稅收監管精準度。
在西青區和北辰區,稅務部門開發部署了“稅務大數據感知平臺”,實現全區企業的實時數據監控,能夠對登記、申報、入庫以及電子專票開具等信息實時統計并進行態勢呈現,形成助力領導決策的“指揮部”。
同時,天津稅務部門打造了“大數據可視化分析工具”,科學設置篩選分析架構指標,逐層穿透數據“迷霧”,將龐大的數據庫語言轉化為可操作、可視化頁面。今年上半年,稅務部門加強增值稅發票虛開虛抵以及新業態等涉稅風險監控,強化稅務稽查,優化升級稅警聯合辦案機制,為我市打造法治化、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做出貢獻。
稅收征管改革
服務一盤區域協同發展“大棋”
站在事業新起點,眼望海河之濱,河鋼替新再生資源(天津)有限公司經理李杰心潮澎湃。“從河北省遷移到天津市,原以為辦理跨省遷移手續繁瑣,要一個月時間,現在不到一天時間就辦好了。我們感受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速度!”他說。
2021年11月,這家河北省河鋼集團旗下的全資二級子公司從天津稅務部門領取到了新的納稅許可證。
河鋼替新再生資源(天津)有限公司是天津稅務部門利用“跨省通辦”便利化舉措辦理的首單業務。自三地稅務部門推出面向京津冀地區納稅人的跨省(市)涉稅事項遷移業務以來,納稅人辦理跨省遷移手續,從原來的20多天提速到即時辦結,納稅人備案資格、發票核定、納稅信用級別等信息同步共享,大大提升辦理效率。
這只是天津稅務部門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大戰略的一隅。
三岔河口,孕育了天津城市生命;三省交界,見證著天津騰飛發展。閃光燈霎那間一亮,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三地稅務部門合作框架協議被歷史定格。這一天是2021年4月21日,《“通武廊”稅收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簽訂,開啟了三地稅收協同共建的新格局。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那一年,是不折不扣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元年”。如今,八年已逾,三地人民櫛風沐雨,功不唐捐,創造了今日京津冀發展嶄新局面。在這其中,全市稅務部門全情投入,始終堅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在稅收征管區域性對接、協同、聯動、聯通上求突破、謀發展,聯合北京、河北稅務部門推出多項改革舉措,大力推進京津冀稅收管理服務向一體化發展。
2021年7月5日,三地稅務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稅收支持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便利化舉措的通知》,出臺4方面19項舉措,在推進三地通辦、便利辦稅繳費,服務提速增效、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數據共享、優化執法監管三方面形成方案。三地稅務部門負責人表示,統一京津冀區域稅收政策執行標準、推進三地跨省業務通辦、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實現稅收大數據等資源共享,是三地納稅人的需求,也是三地稅務部門的共識。
過去,京津冀三地分別制定了各自的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因考慮因素不同,存在對基本相同的稅收違法行為處罰結果不一致的現象。近年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程度加深,經濟融合進程加快,企業跨區域經營活躍,納稅人對于統一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的呼聲逐年增高。
同心合意,庶幾有成。2021年10月1日《京津冀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準》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例區域聯合的全領域裁量基準,在違反稅務登記規定、違反賬簿憑證管理規定等領域做到了京津冀區域“一把尺”,裁量因素、處罰結果保持一致性。
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三地均有分支機構的生產經營企業,公司財務中心孫睿說:“京津冀統一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后,我們在內部管理上能夠同事同標,制定統一的內部涉稅事務管理規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三地稅務部門加強三地大企業跨區域納稅服務工作,搭建稅企溝通橋梁,共同制定《京津冀大企業跨區域協調服務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機制,聯合處理大企業跨省(市)經營產生的復雜涉稅事項,與大企業協同防范稅收風險,合力為大企業提供確定性和個性化的稅收服務。機制運行以來,已經為相關企業解決跨區域涉稅訴求9件。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區域生產力布局和功能重構取得更大進展。擺在這座城市前的,是一道如何“1+1+1>3”的數學題,天津稅務部門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天津稅務部門植根于這片海河熱土,奇跡之源。有作家說,一樁奇跡或者一項非凡事業要想成功,占第一位的往往是對奇跡的信念。腳踏實地、放眼長遠、勇毅直前,這既是稅務人的精神,也是改革者的文化,更是天津的城市性格,是未來稅收征管改革與天津高質量發展得以相輔、相融、相成的精神紐帶、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