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讓技能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發展實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給技術工人更高的職業待遇、更大的發展空間,是推動技能人才隊伍不斷提質擴容的必然要求
技校生走俏人才市場,既揭示著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密碼,也傳遞著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導向
又是一年就業季,當1076萬高校畢業生正在就業市場激烈角逐時,另一個就業群體卻上演著“崗位搶人”的戲碼。一邊是“一崗難求”,一邊是“多崗空缺”,就業市場上何以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情景?
據報道,今年全國技校類職業院校畢業生規模超百萬人。其中,有人還未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提前“預定”,有的實習后直接簽約留用,不少人手握多個錄用通知。在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技校生依然是就業市場上緊俏的存在。
技校生成為職場香餑餑,背后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日益旺盛的技能人才需求。隨著我國制造強國戰略深入推進,制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制造業產能不斷擴張催生大量一線工人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升級也使高級技工缺口逐漸擴大。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36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24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與前一季度排行相比,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
在此背景下,技工類院校畢業生特別是制造業相關專業的學生,自然十分搶手。從培養內容上看,技工院校按照實用型原則培養人才,注重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和職業技能;從培養模式來看,校企合作模式解決了人才培養“兩張皮”問題,設立技師工作站、開辦“定制班”“冠名班”等,源源不斷為企業輸送更加符合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和技師團隊;從政策支持來看,人社部門在技校畢業生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等方面給予了一定政策優待。可以說,技校畢業生發展前景明朗。
技校生如此吃香,為何技術工人卻連年呈現供不應求趨勢?“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進廠”頻上熱搜,折射出制約技能人才供給的多方因素。
首先,對技能根深蒂固的偏見依然存在。一些人的固有認知里,學習技能是“文化成績不好”的代名詞,技工教育和職業教育是考不上高中或大學的被迫選擇,這反映了“重學歷、輕技能”的片面人才觀念未得到根本扭轉,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可度仍待提高。其次,一些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盡合理。比如一些中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操,缺乏企業實踐機會。理論知識沒有轉化為專業技能的提升,使一些中職生畢業時處于“技術比不過技校生、學歷比不上高職生”的尷尬境地,只能選擇繼續升學或從事靈活就業。當然,也與一些制造業企業工作環境、薪資待遇、成長空間等受限有關。一些工廠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作息不夠靈活、待遇不高,成為制造業難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痛點。
引導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就要在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機制上下功夫。此前,人社部印發《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將開展工學一體化工作作為實現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出臺《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以新“八級工”制度為更多技術工人拓寬成長新天地……讓技能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發展實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給技術工人更高的職業待遇、更大的發展空間,是推動技能人才隊伍不斷提質擴容的必然要求。
技校生走俏人才市場,既揭示著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密碼,也傳遞著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導向。當前,不少技術工人登上各類技能大賽的舞臺,演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激發著廣大勞動者關注技能、學習技能、提升技能的熱情。期待更多年輕人投身技能學習的熱潮,在掌握一門手藝中成就個人事業,在追逐工匠小夢想中成就時代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