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兩省市實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160個,估算總投資超過2萬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835億元。
截至5月底,160個重大項目已累計開工151個、完成投資4149.2億元,其中今年1—5月完成投資836.9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45.6%。
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項目領域
2022年有40個項目,總投資1.35萬億元,截至5月底,已有38個項目開工,完成投資329.5億元
現代產業體系項目領域
2022年72個共建重大現代產業體系項目總投資5402億元,截至5月底已開工68個、完成投資399.8億元
科技創新中心項目領域
2022年的30個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重大項目已全部開工、總投資749.7億元,截至5月底完成投資52.7億元
資料來源:市發展改革委
標志性重大項目建設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抓手。重慶、四川兩省市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為貫徹落實好國家重大決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撐。
6月2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發展改革委獲悉,2022年,兩省市實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160個,估算總投資超過2萬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835億元。截至5月底,160個重大項目已累計開工151個、完成投資4149.2億元,其中今年1—5月完成投資836.9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45.6%。
合力共建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項目捷報頻傳
強勁的高鐵動脈,正在川渝之間搭建。
6月26日,四川瀘州,渝昆高鐵川渝段瀘州境內首座隧道——長山坳隧道順利貫通,為明年全線鋪軌創造了有利條件。
10天前的6月16日,重慶永川,渝昆高鐵川渝段順利完成跨成渝鐵路營業線過孔架梁施工。至此,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成渝鐵路,與國家“八橫八縱”高鐵網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渝昆高鐵,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相遇”。
6月24日,四川內江東興區順河鎮,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四川境)項目控制性工程——聯合水庫大橋連續剛構橋面全幅順利貫通。
去年12月24日,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重慶段已經通車。據悉,這條高速路全線通車后,內江到大足的駕車時長將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1小時。屆時,內江至重慶的東線高速走廊完全打通,內江與大足將實現高速公路直連。
每天都在推進,每月都有新進展。這正是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項目的真實寫照。
據悉,今年該領域有40個項目,總投資1.35萬億元,主要包括成渝中線高鐵、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截至5月底,已有38個項目開工,完成投資329.5億元。
除了交通基礎設施,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已完成可研方案論證。總投資7000億元的川渝千億方天然氣基地,今年已產氣272.5億方。
合力共建現代產業體系項目勢頭正盛
一個重大項目,往往能帶動一條產業鏈。川渝兩地抓住重大項目“牛鼻子”,推動產業發展協同協作。
今年一季度,重慶中鋁高端制造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產銷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帶動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5%,利潤同比增長82%。
重慶中鋁高端制造,正是2022年合力共建現代產業體系重大項目之一,獲得了九龍坡區的大力支持。落戶后,重慶中鋁高端制造牽頭成立重慶國創輕合金研究院,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成立國家高端輕合金制造業創新聯盟,相繼培育多個研發技術中心,極大提升了全產業鏈的創新能力。
電子信息產業是川渝共同打造的萬億級產業之一。位于榮昌區的重慶西部電子電路產業園從簽約到開工僅用了69天。目前,包括該項目在內的34個共建現代產業體系項目年度投資完成率超50%。
數字經濟產業領域,川渝5G網絡覆蓋建設項目目前已完成城區全覆蓋;重慶騰訊云計算數據中心正開展生產設備調試。
新能源汽車領域,位于四川宜賓市的四川時代三期、五期、六期和時代吉利電芯廠房已完工。
數據顯示,今年72個共建重大現代產業體系項目總投資5402億元,截至5月底已開工68個、完成投資399.8億元。
合力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項目成效初顯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川渝聯合推動科技創新中心重大項目建設,已成效初顯,引來了大批高端人才。
6月25日,西部(重慶)科學城迎來一批新“住戶”——位于鳳棲湖畔的金鳳實驗室揭牌投用,首批科研團隊已經入駐。
金鳳實驗室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核心地帶,主體樓宇占地128畝。在實驗室3號樓的重慶先進病理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全軍臨床病理研究所所長卞修武帶領的智慧病理研究團隊正在開展應用研究。
“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方面,金鳳實驗室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方案和平臺。”金鳳實驗室智慧病理平臺腫瘤耐藥與靶向治療課題組組長、陸軍軍醫大學教授王巖表示,相信在金鳳實驗室,團隊的成果會很快轉化為專利進行應用。
除了金鳳實驗室,其它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重大項目也進展喜人。其中,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川渝高竹新區科技創新基地的項目辦公區已建成,位于成都的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項目主體已封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已竣工。
記者獲悉,今年的30個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重大項目已全部開工、總投資749.7億元,截至5月底完成投資52.7億元。
巴蜀文旅、生態屏障、公共服務等項目惠及民生
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是川渝兩地最好的寫照。
僅從水系來看,川渝兩地水系同源,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有81條,流經100多個地市和區縣。
以發源于四川的銅缽河為例,它是四川達州和重慶梁平兩地聯系最為緊密、水系最為復雜的河流。其干流長度95公里,其中四川境內65公里,重慶境內16公里,川渝共界14公里;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其中四川境內628平方公里,重慶境內288平方公里。
犬牙交錯的邊界,導致治污難,銅缽河一度成為“臭水溝”。面對這一難題,川渝選擇共同投入7.1億元,推進銅缽河水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也是今年的4個共建生態屏障重大項目之一。目前,該項目已建成雨污管網140余公里,銅缽河流域水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除了生態環境提升,川渝兩地的文化“大餐”也更加豐盛。目前,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項目中,位于四川省德陽市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主體工程加快建設,大足區和四川省資陽市共建的石刻文創園一期已建成投用。
據悉,今年的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態屏障和公共服務等18個重大項目總投資754.4億元,截至5月底已開工15個、完成投資54.9億元。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兩省市將繼續樹牢“一盤棋”思想、強化“一體化”理念,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協調服務、做好要素保障,推動共建項目早開工、快建設、見成效。
機械化數字化
助渝昆高鐵川渝段加快推進建設
6月27日10時,渝(重慶)昆(昆明)高鐵川渝段縉云山隧道施工現場,一臺三臂鑿巖臺車在隧道內布設炮眼。
“這臺設備施工快且安全。”中鐵十一局渝昆高鐵縉云山隧道現場負責人張賀召介紹,在兩個半小時內,它就可精準定位,并在隧道施工面布設176個、深3.5米的炸藥孔。以往隧道施工爆破,需要10多個人,現在只需3人。
據介紹,縉云山隧道是渝昆高鐵機械化配套施工技術管理的培育試驗點,建設方采用了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懸臂掘進機、拱架安裝機、模板臺車、二襯縱向灌注臺車、自動噴淋養護臺車、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等“施工利器”,探索高鐵隧道機械化高效建造成套技術,減少人員投入,提高工效,確保安全質量。目前,隧道已累計掘進近2000米。
渝昆高鐵川渝段控制性工程中梁山隧道,則全力打造數字化工地。據了解,中梁山隧道全長約5公里,項目部正在對隧道進行掌子面開挖鉆孔、仰拱鋼筋綁扎、二襯混凝土澆筑施工。目前,隧道已累計掘進超2400米。本報記者 楊永芹
5G網絡建設
川渝攜手打造5G網絡建設標桿區
6月26日上午,重慶萬州區余家鎮,中國移動重慶公司網絡建設人員完成了一次5G基站巡檢。這個與四川達州市相鄰的鎮,已于2021年8月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從此,來這里巡檢5G基站成為了重慶移動網絡建設人員的日常工作之一。
與該鎮同處“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內的達州市,則于同年11月完成了5G網絡全覆蓋。
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明確的重要內容。為此,中國移動加快在“萬達開”區域等多個川渝毗鄰地區的5G建設步伐,實現網絡建設的同規劃、同部署、同建設、同開通。截至2022年5月底,中國移動在川渝兩地已累計建成5G基站近7萬個,建站密度西部領先。
過去兩年多來,川渝兩地合力共建“5G網絡覆蓋建設項目”,推動5G網絡加速向川渝毗鄰地區鄉鎮延伸,全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5G網絡建設標桿區。
僅2022年1—5月,川渝兩地就累計建設5G基站2.5萬余個。本報記者 黃光紅
陸海新通道
重慶無水港項目計劃年底投用
6月26日上午,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一片繁忙景象。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辦公樓頂層結構施工,1號倉庫和2號倉庫的第二層結構施工,以及凍庫的第三層結構也在同步進行。”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組織中心負責人表示,計劃今年底,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項目將建成投用。
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項目位于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占地面積269畝,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該項目將搭建陸海新通道運營中心、國際海運箱共享調撥中心、進出口冷鏈集散分撥中心及進出口普貨集散分撥中心,實現國際集裝箱儲存轉運、進出口冷鏈儲存加工、展示交易、大宗貨物集散分撥、現貨及期貨交割、供應鏈服務及金融服務平臺等七大功能,凸顯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作用。
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項目建成投用后,將成為集“物流+貿易+產業+金融”多位一體的國際物流分撥中心,服務并促進重慶“東南西北”四向通道、“鐵空水公”四式聯運融合發展,成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陸海新通道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水平的西部無水港建設的先行示范項目,同時將提升通道綜合服務能力,促進西部各省區市進一步融入通道建設。(本報首席記者 楊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