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婚禮形成于15世紀蒙元時期,婚禮以男方娶親為主線,寓情于歌舞,熱烈歡快、詼諧喜慶、格調高雅,表現出蒙古族人民豪爽熱情、講究禮儀的民族性格。左圖為娶親的場景。
前不久,我到內蒙古鄂爾多斯的親戚家參加婚禮,因攝像師臨時有事,我被安排頂上。于是,我有幸目睹了家鄉婚俗的整個過程。
【資料圖】
新郎鐵木爾的家中,賓客盈門,歡歌笑語,洋溢著喜慶的氣氛。人們身穿節日盛裝,拿著羊背子(全羊)、磚茶、煙酒等禮品,騎馬從幾十里外趕來。大家先進行獻哈達、交換鼻煙壺等禮節,然后,落座,喝奶茶。
日落以后,娶親的隊伍出發了。大家先來到祿馬風旗(蒙古族牧民家門口插的一種五色旗,每面旗子上均印有9匹飛奔的駿馬,駿馬四角有雄獅、猛虎、飛龍、鳳凰等4種動物的圖案)前,祭過成吉思汗,新郎就要像出征的勇士一樣披弓掛箭。古代蒙古人娶親必佩戴弓箭,一為備戰,二防“搶親”。
祭拜完,新郎翻身上馬,祝頌人端起一碗鮮奶,高聲吟誦《弓箭贊》《駿馬贊》。吟誦3遍后,娶親隊伍策馬向新娘家馳去。大家一路歌聲,古老悠揚的鄂爾多斯長調在蒼茫的草原上和繁星閃爍的夜空中回蕩。
幾個小時后,娶親隊伍來到新娘家門口。祝頌人高喊:“阿穆爾(問安語)?阿穆爾?”不想,閃出4位大嫂,堵在門口。
我問祝頌人:“怎么回事?”
“不讓進。”祝頌人回答著我的話,朝前走去。
祝頌人來到4位大嫂跟前,說:“嗨!平白無故怎么將門堵?”
一位嫂子發話了:“從那開天以來,嫂子就會關門,不讓生人熟人闖進;從那辟地以來,嫂子就會閉戶,不讓閑人忙人進屋;從那圣主以來,嫂子就會掩扉,不讓好人歹人出進……看你披弓掛箭,像是打生的獵人,若是走錯了門庭,南有大路可尋……”
祝頌人將雙手舉至胸前,口中答到:“為著阿爸訂下的金玉般的良緣,額吉許諾的磐石般的婚約,我們才千里迢迢來到你家……”
大嫂們不依不饒,手拉手擋住門,又唱到:“還想聽聽六十個美好,如果答不上來,我們還是不讓!”
祝頌人展開雙手繼續說:“牛馬駝羊肥壯好,稻粱菽麥豐收好,山狍野鹿成群好,行俠仗義持久好,性情態度溫和好……”
好一陣對唱后,女方才讓開門。祝頌人將新郎引進屋,男方將帶來的一只全羊用四方大盤端過來,端端正正放在主婚人面前。祝頌人高舉銀杯,吟起了《祝酒詞》:“天上的陽光,地下的水分,雖然冷暖不同,盛開的花朵把二者萃于一身;烏審的姑娘,杭錦的后生,雖然陌路西東,愛情的力量使他們成為至親……翻開那古老的經典,追溯那悠久的歷史。先帝成吉思汗,把才貌出眾的孛兒帖哈敦,娶為結發愛妻之際,締造了最初的婚儀,奠定了迎親的大禮……”
婚宴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環節——猜名字。根據當地婚俗,姑娘出嫁時要另取一個名字,在婚宴上公開。
祝頌人與手持銀盅的新郎單膝跪在地上,祝頌人吟唱:“尊貴的嫂子發發慈悲,快請飲下這杯美酒,啟動你的金口玉牙,周轉往復的生肖中,到底是屬牛還是屬馬,父母恩賜的芳名中,究竟是斯琴還是高娃……”
然后,祝頌人從地上站起來,扶起新郎,將放有金銀對環的哈達獻給“首席大嫂”。“首席大嫂”接過哈達,放在桌子上,又從自己的懷里取出一條哈達,雙手托起,面朝新郎笑著說:“說起十二個月,從正月二月開始數;說起十二生肖,從子鼠丑牛開始數;要問父母新起的芳名,名叫蔚琳花兒。”
這時,人們哈哈大笑。有人高喊:“新女婿,你將羊脖子掰開,讓他們瞧瞧。”正對著新郎的托盤一角,露出了一塊沒有分割的羊脖子。新郎把羊脖子拿在手里使勁一掰,骨縫竟沒有開!不知道是害羞,還是著急,新郎的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有人大聲喊:“你是草原上赫赫有名的摔跤手,怎么掰不開一塊小畜的骨頭?”新郎拿出蒙古刀,剔掉肉,再抓著兩邊,使勁一掰,只聽“咔嚓”一聲,羊脖子裂成兩段。一根小指粗的紅柳棍子也被掰成兩截,從里面掉了出來--原來有人在搗蛋!“哇……”賓客們齊聲歡呼。
宴席結束,凄婉的《送親歌》響起:“鴻雁展翅飛向南方,芳草地頭多秋涼。含淚告別了阿爸阿媽,孩兒出嫁到遠方……”新娘要上路了。至此,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婚俗的大幕徐徐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