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愛吃面,尤其在陜西,單是面條就能做出好多種,而一碗臊子面在陜西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臊子面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岐山臊子面。
揉面、搟面、犁面、嗆湯、下面、澆臊子……在岐山,人們的一天從一碗臊子面開始,面條下肚,足以承載岐山人一天的幸福。
岐山縣,地處關中西部,是周文化的發祥地,作為陜西傳統美食之鄉,岐山臊子面更是名揚大江南北,素有“中國臊子面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岐山縣把做大“一碗面”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列入縣域發展“四大戰略”,突出岐山臊子面、岐山搟面皮兩輪驅動、三產齊抓,以原料生產為支撐、工業化推進為關鍵、銷售帶動為核心、引領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共建共享“一碗面”產業鏈,打響中國臊子面之鄉、岐山搟面皮非遺傳承基地金字招牌。
“咥”出的是文化傳承
陜西人愛“咥”面,這是秦地秦人長期以來形成的進食方式。吃至極致為之“咥”,寓意著吃出高興,吃出歡樂,吃出幸福,吃出滿足,既展示了陜西人淋漓盡致的吃面過程,又展現了陜西人豪爽的生活性格。陜西臊子面歷史悠久,“咥”一碗岐山臊子面在陜西人看來最為正宗。
走進素有“陜西民俗第一村”的岐山縣北郭村,大大小小的臊子面店到處都是。在一家名為“深港庭院”的店內,店主人龐珍妮正在準備臊子面食材。“我們面店不大,但卻是岐山臊子面傳統的味道,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這個味道已經上千年了,一直傳承著。”龐珍妮說。
在岐山人看來,臊子面中的臊子是一碗面的“靈魂”,是制作一碗岐山臊子面的關鍵。“烹制臊子的過程我們稱為‘燣臊子’,肥嫩的帶皮豬肉,七分瘦、三分肥,入鍋攪拌翻炒,燣四十多分鐘后,后加入岐山本地的醋、辣椒面等調料,香噴噴的臊子就制作好了。”具有多年制作臊子面經驗的陳小剛師傅介紹說,相傳周文王在渭水斬殺作惡蛟龍,將其肉放在幾十口釜中燉湯分享給邑民,人們將面條撈在碗中,澆上肉湯,只吃面不喝湯,以保證人人都能嘗到美味。
獨特的烹飪技藝背后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據考證,岐山臊子面起源于西周祭祀時的馂馀之禮,在岐山代代相傳,食俗文化中更是蘊涵著“崇德、尊老、敬長、慈幼”的傳統美德。
“岐山臊子面是我們岐山的代表性美食,家家媳婦幾乎都能做出一碗正宗地道的岐山臊子面,不管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小孩升學還是老人祝壽,臊子面都是我們這一帶招待客人最尊貴的禮遇。”龐珍妮說。
西北人愛吃面,一碗岐山臊子面,代表了純正的岐山味道,更訴說了西北人上千年的飲食文化。隨著岐山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這碗岐山臊子面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
“一碗面”帶強一個產業鏈
蘿卜丁、蘑菇丁、筍丁、胡蘿卜丁……在一碗臊子面中,配菜品質的好壞關乎一碗面的整體口感。在岐山縣鳳鳴鎮水泊村,紅蘿卜和蒜苗種植面積大,很受歡迎,也是岐山臊子面的最佳配菜。據介紹,目前,水泊村種植了1100多畝蔬菜,其中紅蘿卜100多畝、辣椒、茄子50畝,黃瓜、豆角50畝,年產量35萬斤,蒜苗、西葫蘆、青筍、大蔥600畝,年產約3.6萬斤。
除了配菜,一碗好面離不開醋的增色添味。天緣醋業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企業制醋每年消耗麩皮5000噸,小麥、玉米3000噸,原料90%都能實現當地采購,還在岐山建立了1100畝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目前,岐山已有大大小小的制醋企業50多家。
辣椒也是岐山臊子面制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調料。“圍繞做大‘一碗面’經濟,我們與周圍村鎮共同組建農業合作社種植辣椒,為周邊村鎮增加就業崗位2000余個。”寶雞德有鄰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懷理說。
近年來,岐山縣建設原料基地,圍繞“一碗面”涉及的面、菜、果、肉等要素構成,突出綠色和有機,加快建設優質糧食、設施蔬菜、綠色養殖、特色果品四大主導產業,小麥種植穩定在46萬畝以上,其中優質小麥30萬畝;種植蔬菜9.5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9萬畝;提升改造標準化果園9.2萬畝,果品總產13.4萬噸;發展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57個,生豬存欄10.5萬頭;培育農民合作社671家,現代農業園區34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74個,帶動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1.4%。
為全力發展一碗面經濟,岐山縣還大力推動“一碗面”融合三產,以工業化思維做大“一碗面”。2020年,岐山縣印發《關于做大“一碗面”經濟的實施意見》,大力培育發展面粉、掛面、臊子、香醋等西岐名吃系列產品深加工企業,圍繞“一碗面”經濟,推進“西岐名吃”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設立20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與寶雞市農科院、陜果集團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科技研發、擴產提能,并推動岐山臊子面全產業鏈生產加工、岐山臊子面孵化基地、“美陽”搟面皮生產線等47個“一碗面”重點項目建設。
從生豬養殖到蔬菜種植,從上游產業帶動下游產業聯動發展,這背后是岐山“一碗面”經濟發展的勃勃生機。
提高“一碗面”經濟發展質量
“去年參加了人社局組織的中式烹飪培訓班,3個月培訓提升了我的廚藝,有了技術,就開辦了這家‘農家印象’品牌店,主營岐山臊子面、搟面皮。平時店里雇2-3名服務員,旺季時還會增加一部分服務員,月純收入能有將近3萬元。”店主人宋宏兵高興地說。
“我們以打造‘西岐名吃’勞務品牌為目標,用臊子面、搟面皮、油酥鍋盔等制作方法為重點內容,開展技能提升培訓,讓西岐名吃技藝得到傳承發揚,累計舉辦各類名吃培訓班516期培訓5.3萬人。其中,取得初級資格證書1.4萬人,中級證書2.7萬人,高級證書0.82萬人,技師證書0.38萬人。”岐山縣人社局局長王力行說。
在全力做好技術人才支撐的同時,岐山縣還拓寬勞務品牌渠道,發揮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標準化創業中心的孵化化引領作用,先后培育孵化西岐名吃企業500余家。創建了岐山縣御京粉餐飲食品有限公司等就業扶貧基地15家,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3000余人,發放“西岐名吃”創業擔保貸款4500萬元,創業培訓補貼1126人112.6萬元,以工代訓補貼企業175戶1397萬元。
小小一碗面背后有著大產業,小小一碗面背后是大民生。2021年岐山“一碗面”經濟產值突破140億元,從業人員9.3萬人,人均年收入4.3萬元,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