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達12.58萬億元,同比增長7.9%,比今年前3個月增速放緩了2.8個百分點。不過,這一增速是在去年同期27.1%高增速的背景下取得的。
中國外貿不僅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保持了增長,而且質量進一步提高。面對當前外貿企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5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多方面措施,中國外貿發展仍具強有力支撐,有韌勁有后勁。
多重因素影響外貿增速
今年前4個月,中國的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速均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但出口仍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據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出口6.97萬億元,增長10.3%;進口5.61萬億元,增長5%;貿易順差1.36萬億元,增加39.2%。
“與一季度相比,我國前4個月外貿同比增速出現一定回落,是受諸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內部來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進出口占比較高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生產和物流受一定抑制,疊加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了出口增長,加上去年的基數較高,外貿保持高速增長壓力較大。從外部來看,受疫情疊加俄烏沖突等不確定性風險影響,尤其隨著美國等貨幣政策轉向,外需擴張動能減弱,對中國進出口的拉動減弱,再加上國際物流不暢和運價仍居高位令國際貿易受阻,綜合抑制了中國外貿增長。
“隨著‘宅經濟’產品需求逐漸減少,且受去年超高基數影響,4月出口維持正增長實屬不易。”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夏融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道。
作為反映國際貿易景氣度的領先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從3月中旬的2727點持續降至4月中旬的2031點,不到一個月降了696點,折射出國外市場需求的回落。多名外貿企業人士也向國際商報記者反映,今年以來,客戶訂單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萎縮,在手訂單大多是去年年底簽訂的,目前訂單生產多排至7月份,企業正在想方設法搶抓新訂單。
增速放緩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外貿增長的質量和韌勁仍強。劉向東表示,從數據看,中國外貿增速雖面臨下行壓力,但貿易結構在持續優化,特別是一般貿易進出口維持較高增長且比重持續提升,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增長,同時民營企業進出口快速增長且比重提升。
多舉措靠前發力穩外貿
“從目前形勢看,二季度外貿形勢仍然承壓,有進一步下滑的可能。”對于下一步走勢,劉向東分析道,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雖然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不確定性,對外貿的負面影響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同時,受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通貨膨脹加劇等外部因素影響,短期內海外需求難以釋放。
夏融冰也表示,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PMI數據看,4月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為42.6%和41.6%,出現較大回落。疊加各地封控等影響,二季度外貿下行壓力增大。
對于穩外貿的舉措,夏融冰建議加大政策力度,主要從三方面發力:一是重點做好跨周期調節穩外貿政策的落實和儲備,密切關注外貿形勢變化,“一企一策”逐案推動解決,全力幫助中小微企業保訂單、穩預期、拓市場。二是要全力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疏導物流運輸堵點。三是持續推進外貿創新提質,發展壯大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增強外貿競爭新優勢。
劉向東也認為,穩外貿亟須采取更有力的舉措,除進一步落實并優化出口退稅相關政策外,既要保障國內外貿領域生產流通穩定,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運,利用好便利跨境電商出口退換貨政策,也要加快推動外貿保穩提質措施落地見效,用好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參加境外展會。
“中國實現全年外貿保穩提質目標仍然有較好支撐。”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在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外貿進出口仍保持了增長,而且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7%,這表明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與此同時,區域合作緊密、貿易多元共進的國際市場布局繼續優化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外貿的活力和潛力,也可以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的雙邊貿易持續增長。
5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措施,這些措施涉及保訂單、暢通物流和提高通關效率、出臺跨境電商出口便利政策、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優化廣交會等平臺服務等諸多方面。對此,專家們建議,要盡快細化措施并抓好落地。(本報記者 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