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東省郯城縣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資源促進困難群體就業新路徑,通過創設76個非遺公益性崗位,進一步拓寬困難群體就業渠道,實現非遺傳承與群眾就業互促共羸。
廟山鎮樂泉村,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廟山二胡的產業集聚地,80%的村民從事二胡加工制作。今年3月,村民王曉曉走上了二胡博物館管理員公益性崗位。她說:“博物館是村里的一張名片,我的職責就是把這張名片擦亮,展現給前來參觀的群眾和游客。能為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出一份力,我很自豪!”
目前,郯城縣共擁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項目9項、市級項目28項。為充分挖掘非遺項目的產業價值,近年來,郯城縣投資20億元建成木玩產業園、中國結產業園、草編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3處,場館、歷史文化展示室22處。在今年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工作中,郯城縣秉持助推非遺文化傳承、助力群眾就業增收的原則,在各園區和場館設立76個非遺公益性崗位,推動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帶動困難群體就業增收。
港上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旋玩具的發源地。目前,郯城縣投資10億元建設的木玩產業園一期工程現已投入使用,入駐企業60余家。今年3月,3名困難群眾被安置到園區公益性崗位就業,負責園區衛生清潔、安全巡查等工作。產業園黨支部書記岳喜坤說:“園區用人、政府發工資,節省了園區的開支和管理成本,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