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靈活就業人員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不那么密切,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界限比較模糊,給工傷認定帶來諸多挑戰
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或遭受職業疾病,都應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各地的行動,正是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缺失問題的有力舉措
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是穩定就業、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近日,陜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印發文件,全面推進各地快遞企業、基層網點以及快遞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一條條政策,為保障快遞員群體工傷保險權益,促進快遞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全國以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家政人員為代表的靈活就業人員約有2億人。其中,不少快遞從業人員沒有參加工傷保險,一旦出現工作傷亡,個人與家庭容易遭受沖擊。調查發現,當前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意愿較高,工傷保險基金也存在較大結余,但因政策障礙,他們被擋在參保門外。如此背景下,多地將快遞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保障范圍,且力爭到2022年年底實現快遞企業及基層快遞網點參加工傷保險全覆蓋,顯示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堅決態度和堅定信心。
以快遞小哥為代表的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享受相應待遇,主要存在三大障礙。其一,政策門檻高。目前,包括快遞、送餐等靈活就業人員,并未被明確納入應參保的范疇。其二,參保渠道窄。在當前工傷保險制度設計中,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必須由用人單位繳費。不少用人單位不愿意參保,是擔心為靈活就業人員繳費,會增加企業整體用工成本。其三,工傷認定難。根據相關規定,勞動者遭遇職業傷害后,需要進行工傷認定,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然而,許多靈活就業人員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不那么密切,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界限比較模糊,給工傷認定帶來諸多挑戰。
可見,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亟須政策鋪路。根據相關規定,工傷保險對象的范圍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勞動者。由于潛在的職業危害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勞動者很難完全避免職業傷害。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或遭受職業疾病,都應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各地的行動,正是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缺失問題的有力舉措。把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業態從業者納入工傷保險制度,千方百計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職業環境,才能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增強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各地要在為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等方面持續優化服務、清障疏堵。應當注重解決實踐中易于出現爭議的有關問題,盡量減少工傷爭議的發生,從源頭上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另外,確定合理保費費率,保證工傷保險的覆蓋面、可及性,既不會大幅增加企業的負擔,也可以保持經濟具有活力。
撐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傘,還需要為參保人員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優化參加工傷保險的登記、繳費、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等服務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務。特別是,一旦出現工傷糾紛,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做出公正裁決,竭力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