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家鄉河南鎮平,每年農歷三四月份,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廟會。我喜歡趕廟會,最難忘的,是小時候到馬莊趕廟會。
馬莊廟會共三天,從四月初三開始,到四月初五結束。此時,距離小麥成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舉辦馬莊廟會,主要是為了物資交流,也為了讓鄉親們在農忙到來前放松一下。
廟會開始前兩天,距離馬莊較遠的商販已提前抵達,爭取占到好的攤位。本地商販有近水樓臺的便利,幾天前就用草木灰或白石灰在好地段畫好一個個圓圈,中間再寫上一個大大的“占”字。外地人看到后,知道這是本地人的“勢力范圍”,只好在邊遠地帶安營扎寨。
四月初三一大早,通往馬莊的各條路上便熱鬧非凡。有趕著牛的,有挑著筐的,有背著小孩的,有攙著老人的……十里八鄉的人們像潮水般涌向馬莊。
按照慣例,廟會分成幾個區域,包括農用物資交流區、生活用品區、小吃區、牲畜交易區等。農用物資交流區就在離廟會核心區還有段距離的路邊,售賣杈、耙、牛籠嘴、鐮刀、鋤頭、木锨等各種農具的商販擺成了一條長龍。人們要是只想買農具,不需再往前走。
廟會上最熱鬧的,當屬中心地帶賣小吃的地方。賣茶水的攤販,把糖精和色料放在開水中一攪拌,一桶甜甜的飲料就做好了。“涼茶解渴,一分一喝,甜得很哩,甜得很哩!”我向父親要了兩分錢,“咕咚咕咚”喝了幾大口。
沒走多遠,又看到有人在叫賣:“‘歡喜桃兒’‘捻轉兒’糖,娃兒們吃了不尿床。”“歡喜桃兒”是用糖水將爆米花黏在一起做成的,大小和乒乓球差不多,有白色的,也有粉紅色的。“捻轉兒”糖則是將糖稀制成陀螺樣的小糖塊,五顏六色,很吸引人。許多孩子圍著小販買糖吃,父親看著我充滿渴望的目光,給了我一毛錢……
每年的廟會,我家都會買頭豬仔,牲畜交易區是一定要去的。家鄉人把交易牲畜的場所叫做“繩”,賣羊的地方叫“羊繩”,賣牛的地方就叫“牛繩”。
路過“牛繩”區時,看到一個人在買家和賣家之間來回走動。他一會兒過來捏捏賣家的手,一會兒又到買家那邊,以衣遮手,比劃幾個手指頭。父親告訴我,這個人是牛經紀,嘴里沒有一句實話,家鄉人都看不起他們,說“牛經紀連他爹都騙”。
來到“豬繩”區,那叫熱鬧!那些豬或許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人山人海的場面,有的小聲哼哼,有的大聲嚎叫。一個大媽剛買的豬仔脫繩而逃,她拿著一把青草,“啰啰啰”“啰啰啰”地跟在后面喊,引逗著豬仔回來。眼看豬仔快到跟前,大媽眼疾手快,一把抓住豬仔的耳朵提溜起來,那豬仔便如殺它般嚎叫起來,嚇得其它的豬仔也驚恐地亂作一團。
那邊,一個賣豬的商販與買家已經成交,但在劁與不劁上發生了爭執。買家說:“我養的是肉豬,不是種豬。我買了你的豬仔,你得‘就彎兒’(順便)把豬劁了。”賣家說:“劁不劁是你的事,我只管賣,不管劁,要劁就去獸醫站。”
旁邊有看熱鬧的,搭訕道:“不就三毛錢嘛!劁了吧,劁了吧!”賣家一聽,眼一瞪,說:“三毛錢誰掏?”這時,有人說:“你要是給劁,我也買你家的豬仔。”賣豬人猶豫了片刻,無奈地說:“中、中、中,我出錢給劁!”很快,賣豬人又做成了幾筆生意,父親也在這里買了一頭豬仔。
出了牲畜交易區,看到不遠處圍著好多人,還有陣陣叫好聲傳來,那是有人在玩雜耍。在我的央求下,父親把買到的東西整理好,帶著我前去觀看。
擠進人群,正中有吞刀、鉆火圈等表演,看得人心驚肉跳。演到最精彩的地方,藝人突然停下來,一個打扮成小丑模樣的人跳進場內,拿著一個盤子,沿場地一路小跑,邊跑邊喊:“伙計們,鄉親們!這把戲把戲,離不了伙計,離了伙計,玩不成把戲。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咱跑江湖的,出來混碗飯吃,大家有錢的賞個飯錢,沒錢的捧個場子。來呀來呀,謝謝鄉親們了!”
大家不好意思白看,紛紛往盤子中投放硬幣,有一分的,有二分的,也有五分的。有個人放了一毛錢,隨后又后悔了,說:“能不能再找我五分?”那小丑模樣的人趕忙打躬作揖,說:“您宰相肚里能撐船,您積大德、行大善,幸福的日子萬萬年、萬萬年!”觀眾一聽,轟然大笑,齊聲喊好。那人臉一紅,也不好意思再讓找錢了。
廟會上新奇、好玩的東西很多,一天是逛不完的。直到夕陽西下,大家才滿載著東西,聊著廟會上遇到的新鮮事,依依不舍地往回走……
馬莊廟會年年都有,但我對它的記憶就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后來,我到城里上學、工作,再也沒有去馬莊趕過廟會。
前不久,老家的一個親戚來訪。我問起馬莊的廟會,親戚說,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廟會可能不辦了。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再回去逛逛家鄉的廟會!
(圖為中原地區鄉村廟會的熱鬧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