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尋求見習機會、嘗試更多選擇,還是總結創業經驗、重新規劃思路,也可以在擁抱社會、參與就業或就業準備活動中完成
以就業形勢嚴峻為托辭不積極適應社會,以“明年會更好”為理由試圖躲避就業高峰,以自我沉淀為名行消極躺平之實,只能是自欺欺人
印象中,延遲畢業總是與掛科、學分未修滿、論文沒通過等掛鉤。如今,延遲畢業成為不少在校大學生的主動選擇。據報道,一些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這一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徘徊踟躕,最后主動申請延遲畢業。
求職現實與預期存在落差,是不少大學生選擇延遲畢業的直接原因。一些人進入大學時有著較明確的求職方向,或早早定下考公考編的目標,或懷揣進互聯網大廠的夢想,畢業時卻面臨公考熱、教師熱、互聯網縮招等就業新形勢;一些人為了邁過預期崗位的高門檻選擇考研深造,畢業時卻發現學歷提升的速度趕不上心儀單位和崗位門檻抬高的速度……在較大的就業壓力下,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他們往往只能拿到與自己預期崗位的工作內容、薪資水平等不相符合的錄用通知。理想的豐滿和現實的骨感,讓延遲畢業這一概念逐漸被大學生了解和接受,成為他們爭取時間進行緩沖的新選擇。
大學生選擇延遲畢業,從多個方面映射著現實。客觀上看,當前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加之疫情多發,加大了招聘就業的難度。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無形之中抬高了一些行業和崗位的門檻。主觀上看,也折射出一些大學生缺乏明確職業規劃和充足求職準備的問題。有人在做職業選擇時孤注一擲,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人低估了創業的難度,沒有提前做好形勢研判和風險防范;有人未抓緊在校黃金時間積極實習,求職時因缺乏實習經歷錯失機會……在校期間的猶豫和遲疑,終成為邁向社會時的迷茫和彷徨,延遲畢業成為他們求職受挫后的一條退路。
畢業是一個承接上一階段學業、開啟下一階段就業的重要關卡。只因未做好就業準備就延遲畢業,作出這樣的選擇理應慎重。確實,從“校園人”到“社會人”,不只是角色和身份的轉變,更需要思想和心態上的適應。每名大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和節奏,有人缺少求職經驗和社會實踐,難免陷入一時的困惑。一些大學生把延遲畢業作為緩兵之計,希望利用“延長的校園時光”明確人生規劃、更好融入社會,這可以理解。但是,不管是尋求見習機會、嘗試更多選擇,還是總結創業經驗、重新規劃思路,也可以在擁抱社會、參與就業或就業準備活動中完成。大膽走出校園,在工作實踐中調整自我、提升自我,同樣能發掘自身更多可能,在職業發展新賽道上跑出最優解。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延遲畢業不能成為逃避現實和壓力的借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就業之路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往前走。以就業形勢嚴峻為托辭不積極適應社會,以“明年會更好”為理由試圖躲避就業高峰,以自我沉淀為名行消極躺平之實,只能是自欺欺人。逃避心理帶來的慢就業、緩就業甚至是不就業,有可能助長求職惰性,加劇畢業生與社會的脫節,不利于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
幫助高校畢業生邁出、走好就業第一步,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做好就業服務。匯聚多方資源、提供多方面支持,才能激發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創新創業的活力和潛力,助力他們更好實現價值、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