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酷愛讀書,家里有藏書兩三千冊,我將它們視若珍寶。如果說每本書都是一位朋友,那么,我的書房里就有上千位朋友,與我朝夕相伴。他們當中,有峨冠博帶的古人,有高鼻深目的洋人,也有風流倜儻的現代人。
我的書房陳設簡單,僅一桌一椅、一面墻的書櫥和一書櫥的書籍,這里是我的精神之所。我的書沒有什么孤本、珍本,也沒有什么古籍善本,即便有幾套線裝本圖書,也是近些年影印的新書。絕大多數書籍都是逛書店時覺得似可一讀,或聽朋友說內容不錯,就買了回來。有些書買來后,過些日子靜下心來閱讀,發覺不過爾爾,但我絲毫不覺遺憾:十個指頭尚有長短,而況書乎?不過,大多數書籍都如醇香的美酒,歷久彌香。
藏書日久,書香潤心。閑暇時,攤開一本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有時遇上一本好書,讀來如沐春風,后百讀成誦,樂在其中。深夜靜讀,斗室之內,連通中外,匯納千秋,一時間胸中多少丘壑!正如于謙《觀書》所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回首這些年讀書、藏書的往事,感慨良多。我的第一本藏書是《三國演義》,這套書來之不易,它既是我藏書的起始,也是閱讀的源頭。
在兒時的記憶里,和伯是我家的常客。父親經常抱著我同和伯暢聊,興致很高。從他們的聊天中,我常聽到“曹操”“劉備”“關羽”“孔明”等字眼。讀小學四年級時,偶然在同學家讀到《千里走單騎》和《智取陳倉》兩本連環冊,我方才知道曹操、劉備、關羽、孔明是三國的人物。從書的封底上得知這套《三國演義》連環冊共有50多本后,我開始四處找尋、借閱,陸續看了20多本。
常給我講故事聽的汪老爹見我如此著迷,說:“孩子,要仔細看《三國演義》,還得找書來看。”于是,我回家要家人去借《三國演義》。父親很高興,立刻帶我去和伯家借書。當時正值盛夏,一場大雨過后,河水暴漲,河上的木橋都被沖垮了。父親扎緊褲腰帶,把我架在肩膀上,從河里淌水而過。《三國演義》借到了,線裝繁體豎排,破舊不堪。我如獲至寶,一知半解地讀起來。
上初一時,父親終于給我買回夢寐以求的《三國演義》,我欣喜若狂、日夜閱讀。后來,我偶然在老村醫福才叔公家看到一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本)》,借來閱讀時發現,這本書與《三國演義》有所不同,例如,書中有張飛戰呂布漸漸槍法散亂、張飛張郃大戰百十余回合、馬超不三合敗張郃等情節,便將兩本書對照著讀。至今,《三國演義》仍是我反復閱讀的書籍,讀的次數多了,我對書中章節了如指掌。
我第一次自己花錢買書,是在上高中時。那時,我偏愛魯迅先生的文章,在新華書店看到全套精裝本《魯迅全集》時,我猶豫再三,咬咬牙拿出飯錢,買下前兩冊。這兩冊書我一直悉心珍藏,里面的許多篇章都已爛熟于心。前幾年,我又購得全套《魯迅全集》,將它們與原本的兩冊并排擺放在一起。《魯迅全集》是繼《三國演義》之后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魯迅先生是我頂禮膜拜的作家,他的文字簡潔、深邃、精妙,一直是我寫作路上的“語言定位器”,校正著我的文字基調。
這些年來,讀書早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我較為節儉,唯獨對書舍得投入。對于買書,我有種近乎狂熱的勁頭,只要看到心儀的書,我必買之而后快。每買到一本想要的書,我都會像小時候過節一樣,從心底涌出一種喜悅之情。平淡的日子在與書籍的一次次相逢中,變得異常充實。全因了閱讀,我才得以保持內心的豐盈與自信,得以漸漸學會流暢、生動的表達,于教書和寫作時得心應手。這些書籍不僅給了我生活的知識與技能,也滋養和調適著我的性情與文化品位。
從書房的書籍可看出主人的興趣愛好,藏書是主人世界觀、人生觀的最好體現。有的人藏書是為了升值、把玩,我藏書的目的只有一個--閱讀。我讀書只憑興趣,沒有主題,沒有計劃,不求甚解,只為自娛。所以,我的藏書較為雜亂,囊括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作品。在我看來,藏書貴在讀,不能只當擺設。有些人家里,書房窗明幾凈,書櫥矗立,厚厚的精裝本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那里,卻往往淪為書房的“軟裝飾”。每一本書都是知識的寶庫,都有獨特的內涵和情感的寄托,如果束之高閣,那就是對書的不尊重了。
在這方面,古人藏書、讀書堪稱典范。大詩人陸游是藏書大家,其居室四顧皆書。陸游的藏書究竟有多少?“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于是,他干脆為自己的書房取名“書巢”,還特地為“書巢”寫了副對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不僅藏書,還視書如神。每次讀書,他都要凈手、沐浴,把案幾擦得干干凈凈,書讀完后,還要規規矩矩地放回原處。晚年時,司馬光曾多次教導子孫:商者謀財,智者藏書。想來,這番話至今仍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