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煙火氣”與“臟亂差”機械地劃上等號,難免損害城市生機、民生福祉、經濟活力
發展地攤經濟,就是保民生、保就業,是對經濟功能、居民就業的查遺補缺。攤位就是崗位,一個攤位關乎一個家庭的溫飽冷暖、關乎一片居民的生活便利
近期,我國疫情多點散發,對就業帶來一定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釋放出為地攤經濟松綁、鼓勵與發展地攤經濟的信號。廣東省珠海市表示,地攤經濟不但能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服務,有利于緩解百姓就業壓力,還能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帶旺旅游經濟。江蘇省南京市提出,實施包容審慎監管,適時鼓勵在符合防疫要求、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允許有條件的街區、開放空間及沿街零售、餐飲商鋪開展外擺位經營,留住城市“煙火氣”。
上世紀80、90年代,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地攤經濟走向興旺,在市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來,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城市風貌改頭換面,地攤經濟逐漸被人們遺忘,各地對地攤經濟的嚴格監管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及至現在,在一些大城市街頭,已鮮見地攤的蹤影。
僅就對待地攤經濟的態度而言,過去一些地方的做法顯得有些過于草率、用力過猛。只考慮城市形象,重面子而不顧里子,忽視了地攤經濟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相關人群就業、生活的作用。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而言,對待地攤經濟都不應搞一刀切、大撥轟。
一個地攤,能讓住在城里的人生活便利、消費實惠,讓經營地攤的人安居樂業、增加收入,讓整座城市更有“煙火氣”、令人流連其中。就此而言,一些地方該重新審視、定位地攤經濟了。
城市的管理不僅包含秩序井然,還要讓秩序服務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將“煙火氣”與“臟亂差”機械地劃上等號,難免損害城市生機、民生福祉、經濟活力。珠海市就理順了城市管理與地攤經濟的關系。該市合理、有序、科學地發展地攤經濟,提出“雙限”原則,即限定時間、限定地點設置臨時便民市場。如此一來,秩序、溫情與市井融為一體,不僅保證了城市有整潔亮麗的外表,還讓其充滿“市”的動感和活力。這些做法令人欣慰,也值得借鑒。
讓地攤經濟成為就業蓄水池,城市管理者需要更新觀念,把握好管理與服務的尺度,處理好陳舊觀念與創新思維的關系。對地攤經濟及其經營者,應平等相待,俯下身子進行管理、提供服務。而不能分高低貴賤、高高在上,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地攤經濟。有些地方管理地攤經濟時,遇到“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城市管理者理應思考,“一放就亂”是否說明管理還不夠科學、人性、精細;“一管就死”有沒有懶政怠政、過度管理等問題。
發展地攤經濟,就是保民生、保就業,是對經濟功能、居民就業的查遺補缺。攤位就是崗位,一個攤位關乎一個家庭的溫飽冷暖、關乎一片居民的生活便利。無論是開辦跳蚤市場、特色夜市,為就業創業搭建廣闊舞臺,還是協同發展當地各類產業,為外來游客、務工人員等提供便利服務,地攤經濟都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管理者在嚴格規范管理的同時,需拿出柔性、靈活、有人情味的舉措。在監管地攤守法經營、誠信經營的基礎上,也為他們提供充滿溫情的服務,就能為整座城市的民生增溫、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關鍵詞: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