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校畢業生不僅沒能通過實習積累經驗、獲得成長,反而付出高額成本、浪費寶貴時間,不利于未來求職就業
只有靠真才實學,為夢寐以求的實習單位、工作崗位不斷蓄力,才會避開那些“坑”,在就業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就業實習,是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提前適應職場、積累經驗的主要途徑。然而,在通向實習崗位的路上,在實習期的各個階段,暗藏著不少“坑”。
在貼吧、論壇、學生交流群、實習App等社交平臺搜索“實習踩坑”等關鍵詞,很容易瀏覽到一些實習避雷經驗、避坑指南。現實中,隨著高校畢業生實習的道路更廣、渠道更多、機會更優,實習路上的“坑”也不斷出現。有人向中介付費換取寶貴的實習機會,到頭來白費功夫不說,有時還被坑走一大筆錢;有人得到了實習機會,卻沒能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權益得不到保障;有些人在實習中逐漸發現,原先約定的實習內容被偷梁換柱,自己成為用人單位的廉價勞動力……不少高校畢業生不僅沒能通過實習積累經驗、獲得成長,反而付出高額成本、浪費寶貴時間,不利于未來求職就業。
被坑的不只是高校畢業生,一些用人單位也深受其害。用人單位要在被中介批量優化過的簡歷中篩選出真正適合崗位的人,給選人增添了成本。此外,用人單位要承擔“簡歷注水”所帶來的經營風險和相關損失,更加重了工作壓力。面對這些“坑”,用人單位在招錄實習生時,只能更加小心、謹慎,這無疑會降低招錄環節的效率。
就業實習中出現害人的“坑”,原因有很多。
從實習本身來說,有些人將其視為牟利的手段。很多大廠通過內部推薦來尋找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考核實習生,甚至直接予以錄用。如能獲得內部推薦的資格,說是一條腿邁進了大廠的大門也不為過。因此,有人售賣這種資格,從中獲利。有些高校畢業生在支付大筆錢后才開始實習,有些人則因為種種原因排起長隊。無論結果如何,高校畢業生終是徒增不少成本。
就實習主體而言,有些高校畢業生存在不正確的實習觀念。有人為了獲得心儀的實習崗位,不惜花重金尋求中介幫助,上課、包裝、找內部關系……縱使獲得實習機會,也未必能適應實習的環境、滿足崗位要求。此舉顯然也影響了實習的公平性,侵占了他人應有的寶貴機會,危害很大。
在用人單位方面看,有些用人單位在利用實習降低用人成本上動了歪心思。他們只顧降低成本,將實習生視為廉價勞動力。“職工不夠,實習生來湊”“多招實習生,加壓降成本”,類似的想法充斥著他們的大腦。實習生在這樣的地方實習,難以獲得成長。
幫助高校畢業生避開就業實習的“坑”,需要多方積極作為。一方面,用人單位要規范自身行為,不能把降低用人成本、從中獲取利益的算盤打在高校畢業生的頭上。否則,必會引來差評、敗壞口碑,不利于引才用人,難以實現長足發展。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實習亂象的整治力度,維護高校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尤其要嚴格懲處那些謀財又誤事的非法中介,填上實習路上的“坑”。同時,高校應當開設實習培訓課程,提高高校畢業生識“坑”避“雷”的能力;還應搭建實習對接平臺,提供實習機會,助力實習就業。
高校畢業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無論是實習環節,還是求職階段,都要腳踏實地行正道,不能投機取巧走邪路。只有靠真才實學,為夢寐以求的實習單位、工作崗位不斷蓄力,才會避開那些“坑”,在就業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