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從2017年開始,網絡短視頻步入發展快車道。時至今日,短視頻在人們的社交、休閑、娛樂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稱,“短視頻搶占了用戶的注意力,我國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兩小時”。在五花八門的短視頻作品中,舞蹈類短視頻爭奇斗艷,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舞蹈類短視頻的勃興,是技術發展、人們審美情趣提升及觀念轉變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向文藝領域的滲透不斷深入,拍攝設備、制作軟件愈發先進、便捷,這些為舞蹈類短視頻的創作提供了技術支撐。舞蹈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也是一種表達情感、展示才藝的重要方式,載歌載舞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加上明星的引領示范、社區廣場舞的蓬勃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舞蹈類短視頻記錄、傳播自己的歌舞才藝。以前,舞蹈類短視頻的創作者主要是年輕人,如今,青少年、銀發族等紛紛加入,短視頻把各個群體的舞蹈才華都激發了出來。
愛跳舞的人很多,但不同群體有不同的追求。舞蹈類短視頻的創作者以演藝明星、職業舞者和網紅居多,他們的視頻各有各的特點。
演藝明星大多歌舞才藝突出,許多明星會通過拍攝舞蹈類短視頻傳播優質文藝作品。比如,多位演員都發布過在不同背景下拍攝的《站在草原望北京》歌舞,這首歌是蒙古族歌手烏蘭圖雅的代表作,旋律豪放,配上蒙古族風情的舞蹈,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今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上,就出現了《站在草原望北京》大型廣場舞表演,該歌舞的風靡離不開眾多明星的推廣。
專業性的舞蹈表演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此類短視頻有助于人們學習各類舞蹈知識,提高審美旨趣。近年來,一些電視臺借助短視頻推廣優質歌舞節目,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這!就是街舞》節目中的《飛天》舞蹈播出后,“夸父、嫦娥、八荒、妄想”等精彩片段在短視頻平臺快速傳播,一些專業人士由此改編和創作出新的舞蹈,受到許多舞蹈愛好者的追捧。
更多的舞蹈行業從業者,則是把舞蹈類短視頻當成教學、打廣告的重要方式。筆者關注的某個舞蹈工作室,有幾百萬名粉絲,其以短視頻形式推出的《芒種》《牽絲戲》的分解教學版本及《紅昭愿》《琵琶行》的練習室版本,在短視頻平臺上掀起了一股古風舞蹈熱潮。
硬幣都有兩面,舞蹈類短視頻看似風光無限,其背后也存在不少需要重視的問題。比如,優質舞蹈類短視頻偏少,在傳播主流文化和審美旨趣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許多創作者為了博眼球,創作低俗、媚俗的劣質作品;平臺對舞蹈類短視頻的審核、把關不到位,致使惡意刷屏、侵權等現象屢屢發生。
那么,我們該如何推動舞蹈類短視頻健康發展呢?
首先,彰顯舞蹈類短視頻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舞蹈類短視頻應多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傳遞主流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我國的舞蹈種類繁多,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更是數不勝數,像傣族舞、苗族舞、佤族舞等民族舞蹈,都需要專業知識的普及和專業性的引導,我們應該借助短視頻推動這些優秀舞蹈的傳播、創新。與此同時,重視傳統舞蹈和現代舞蹈的融合。當前,富含中國元素的國風舞蹈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年輕人尤其喜歡中國風的爵士舞、街舞。基于此,舞蹈類短視頻的創作者和平臺發布者應突出文化特色,引領審美趨向,以反映當代社會的審美價值。
其次,樹立精品意識。舞蹈類短視頻拍攝、制作難度大,如何讓幾分鐘的視頻出彩、出新,要求創作者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具備良好的策劃意識和創新能力。另外,創作者還需培養匠心,抵制住誘惑,不能為了迎合粉絲,隨手一拍就搬上平臺。
最后,短視頻平臺應加強引導和管理。目前,多數平臺未將舞蹈類短視頻劃入專門的類別,有的平臺只是設置了舞蹈類的話題,這些都不利于該類視頻的創作、傳播。由于平臺重視不夠,一些舞蹈類短視頻自媒體創作者偏離了專業、高雅的方向,走向媚俗和泛娛樂化。因此,平臺既要優化商業模式、增加用戶黏性,又要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引導民間的舞蹈愛好者,使他們保持創作熱情。
舞蹈類短視頻不只是抒發情感、展示才藝的載體,它還反映出人們更高的文化追求,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審美品味。當前,短視頻仍處于風口期,舞蹈類短視頻為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別樣的色彩,拓展了新的空間。不管是舞蹈愛好者,還是新媒體領域的從業人員,都要加強探索,展示好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促進舞蹈類短視頻高質量健康發展。
(圖為一名舞蹈愛好者在拍攝古風中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