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四起,錦官之城花繁葉茂。沐浴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春風,成都制度創新多點開花。其中,成都自貿試驗區自掛牌運行以來,在金融創新的主陣地,成效逐步顯現,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有效鏈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充能。
成都市自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據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倫敦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顯示,成都全球排名從第86位(2017年),上升至目前的第37位(2021年),上升49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顯示,2020-2021年度,成都排名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第一名,排名全國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與服務創新”第四名。
擴大金融創新成果
自貿試驗區作為開放前沿陣地,成都積極推動各項改革措施精準落地,不斷優化提升自貿改革試驗營商環境。截至目前,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成都區域的155項改革試驗任務,已實施154項,實施率99%,完成復制推廣全國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212項。
成都深耕自貿試驗田,結合全國成熟案例,探索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開放之路,產出430余個改革實踐案例。其中,“分布式共享模式實現‘銀政互通’”等3項成果2020年獲國務院批準向全國復制推廣,在全國第三批自貿試驗區片區城市中位列第一;2021年“中歐班列運費分段結算估價管理改革”入選全國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13項制度創新成果被國家層面采納面向全國復制推廣,51項制度創新成果推廣到全省。
細化到金融領域,成都著重實現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穩定發展。2019年7月,成都創新性地提出“自貿通”金融解決方案,成功入選商務部發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三批“最佳實踐案例”,通過系統整合各類金融資源和政策資源,實現政府、銀行、擔保多方聯動,幫助企業降低融資門檻,提供利率、國際結算手續費優惠及利息補貼等綜合服務,有效展示金融服務功能的質效。
面對持續推進“放管服”的改革要求,推動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是改革創新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挑戰。成都市自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通過結算場景創新來提升跨境人民幣結算功能。當前成都市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銀行機構達46家,跨境人民幣結算額從2017年的608.9億元,快速增長至2021年的1459.64億元。同時將資金池業務作為便利化發展的有利抓手,成功落地西部首個航空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資金池,目前15家企業集團開展外匯資金池、9家開設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數量居于中西部前列。
培育發展新興業態則是破題關鍵。2019年5月,四川省首架融資租賃飛機交付儀式在成都雙流機場舉行,實現了四川省飛機租賃產業發展實質性突破。截至2021年年底,航空租賃產業規模近50億。而新興業態,同時也是帶動產業變革的重要基石,成都成立交子供應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由40余家銀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核心企業、科研院校發起,設立中西部地區首家供應鏈金融協會,有效實現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的金融生態圈。
增強金融創新應用
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19項措施從提升貿易、投資、國際物流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便利度等維度,要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積極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早在2019年11月,成都就啟動了全國首個基于中歐班列多式聯運“一單制”跨境區塊鏈平臺“中歐e單通”。運行兩年多以來,1.0版本促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提質增效,在全省范圍內實現25家企業上鏈,貨值4.5億元,跨境融資近4000萬美元。2021年4月,“中歐e單通”升級為2.0版本,將多式聯運“一單制”線上簽發和“外貿e貸”兩大功能融合,有力地推動了中歐班列沿線貿易金融暢通,切實提升了“一帶一路”沿線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可獲得性。
工行成都分行國際業務部業務主管陳戎表示,“中歐e單通”2.0版是在中歐班列等跨境經貿領域的又一次創新探索,該項舉措徹底打通了多式聯運“一單制”項下金融與貿易接軌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2021年10月,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成都市商務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和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中小微外貿企業水平的若干措施》,首創兩項匯率避險支持政策,外貿企業遠期結售匯業務將免保證金、免擔保費,連帶外匯衍生品也將獲得履約資金支持。
成都還將通過鼓勵融資擔保公司開展履約擔保業務,引導中小微外貿企業樹立匯率風險中性意識,并配套其他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政策,來降低中小微外貿企業匯率避險成本以及中小微外貿企業匯率波動風險,顯著提高企業參與匯率避險積極性,以普惠長效的特點,政策范圍覆蓋全市97%外貿企業。(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