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來,四川石油射孔器材有限責任公司的陳瑞梁一直在生產一線與機器相伴,每年要完成50項以上的設備維修和改造任務。工作至今,他累計獲得各類發明專利16項,完成技術革新5項,參與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成為石油射孔行業的佼佼者。2021年7月,陳瑞梁被評為“內江市首席技師”。
從零開始 勤學好問走好每一步
四川石油射孔器材公司是一家以研發、生產石油開采器材為主的公司。“我們公司主要生產射孔彈。”陳瑞梁說,射孔彈被稱為油田采油的“生命彈”。一枚小小射孔彈,被打入地下油層,電光火石間,打出原油流動的通道。
1985年,陳瑞梁從部隊轉業到該公司當廚師。干事踏實、勤學肯干的他,自學考取了廚師證。公司領導見陳瑞梁進步快,便安排他專門負責接待外賓用餐。
在廚師崗位上,陳瑞梁一干就是10年。1995年,公司開展體制機制改革,總公司搬到重慶,用餐人數銳減,陳瑞梁面臨失業。
“那時,我才30多歲,覺得自己還能從零開始學習。”陳瑞梁通過多次申請,最終成了一名設備操作員。
“因為我沒有任何專業基礎,轉崗之初確實非常艱難。”陳瑞梁說,他購買了很多機械加工類書籍,查閱相關資料,不懂就請教老師傅,下班后主動留在車間熟悉設備。一個月時間,陳瑞梁便熟悉了別人半年才能熟悉的設備。
當時,公司使用的設備不夠先進,無法生產一些特殊形狀的模具,陳瑞梁就自己做鉗工,手工制作工裝夾具。愛動腦筋的他還開始研究設備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并動手改進機器。
當時,公司的壓彈機和壓罩機全是國外設備,部件結構與國內配件有差異,一旦損壞,就要從美國購入配件,價格昂貴不說,等待時間又長,很影響生產效率。如果用國內配件替代,就要考慮到部件替代品的性能、原理、結構,以及可能出現的后續問題。最后,陳瑞梁通過反復的研究實驗,終于完成了配件的國產化轉型。
靠著這種精益求精、埋頭苦干的精神,陳瑞梁兩年內便熟悉了射孔彈生產流程,掌握了設備構造及運作原理,開始專門負責射孔彈生產調度和設備維修。
刻苦鉆研 成為業界高手
隨著工作的日趨熟練,陳瑞梁開始嘗試技術創新。
“這是自動裝夾拋光機,這是自動封口噴碼機,這是全自動射孔彈壓裝機器人……”陳瑞梁笑著說,這些都是他與同事們的發明創造,是他的寶貝。
1998年,公司銷售規模擴大,廠里僅有的機器已經跟不上市場需求及最新技術標準。于是,公司提出不再采購國外機器、兩年內自造設備的想法,并組建了一個研發小組,陳瑞梁就是其中一員。
由于是第一次研發大型設備,為補充理論知識,陳瑞梁又買了很多書籍,白天研發設備,晚上回家看書查資料。歷時兩年,他終于和同事成功研發出一臺壓彈機,自主研發的壓罩機也隨之問世,打破了依賴國外設備的局面,實現了半自動化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2012年,公司又提出將原設備改造升級為全自動化設備。此時,陳瑞梁已年近50歲,但他還是帶著團隊一頭扎進了生產車間。為了節約成本,每一種方案從構思、材料選取、制造到組裝調試,都靠公司團隊力量自主完成。
搞研發工作量大、過程復雜,但陳瑞梁總是帶領團隊沉下心來,認真走好每一步,直到完成設備的全自動化改進工作。改造升級后的設備,生產效率和安全性能明顯提高,還節約了一半人力成本。
26年來,陳瑞梁靠著自己的勤學苦鉆、大膽創新,積極開展射孔彈產品技術攻關,解決了民爆產品射孔彈生產作業中的安全問題,與國內高校合作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藥型罩全自動生產線和射孔彈全自動壓裝生產線,研制出行業內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炸藥全自動稱量設備,科研成果豐碩。
傾囊相授 努力做好“傳幫帶”
陳瑞梁今年58歲,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如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傳幫帶”學徒上,通過簽訂師徒協議、“結對子”等方式,為公司培育技能人才,做好技術技能傳承,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培養充足的技能人才后備軍。
“十多年前,師傅就成了行業頂尖的高技能人才。每當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在他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劉勇說,他是陳瑞梁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對于師傅長期毫無保留、耐心細致的教學,劉勇十分感激。
“接下來,我會繼續強化科技引領與創新突破,把好產品質量關。同時,做好培訓帶新與‘傳幫帶’工作,培養更多技能人才和技術骨干,為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射孔彈器材企業作出更多貢獻。”陳瑞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