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為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確定了新的目標。
多年來,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開拓農村市場,為農民提供安全放心、質量保證、價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務,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新的形勢下,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工作重點,要逐步轉移到促進鄉村振興、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上來。
一、充分發揮平臺經濟擴大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
在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工作中,我們一直強調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要雙向促進。但在實踐中,后者在規模上遠不及預期。
究其原因,一是作為采購主體的大型連鎖企業,主要根據銷地市場的需求下單購買,大量農產品沒有被納入采購范圍;二是連鎖企業對農產品的標準、規格、數量等都有嚴格要求,只有為數不多的專業合作組織符合要求,很多農民被排除在外。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把發展平臺經濟當作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新的增長點,“電子商務進鄉村”工作的重要內容。降低平臺服務收費標準,鼓勵廣大農民通過平臺提供的信息、廣告和物流服務,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農產品。創新流通模式,積極探索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努力增加產品的文化、鄉情等內涵,提高附加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的要求,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
二、加速產地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民增產增收
生鮮農產品易腐爛變質,對儲存、運輸環境的要求很高,在冷鏈物流設施不足的情況下,生鮮農產品必然被大量損耗,嚴重影響農民收入。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必須加強“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冷鏈物流系統建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產地冷鏈物流設施是最薄弱的環節。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合作聯營、成網配套。”這是一項艱巨而又迫切的任務。
首先,要在生鮮農產品產地建設一定規模的預冷庫。根據實踐經驗,經過預冷的農產品儲存時間明顯延長,并保持良好的口感和新鮮度。依托預冷設施,不僅可以避免農產品腐爛變質造成的損失,而且可以控制、調節上市時間,獲取良好的市場收益。
其次,要保障農民以多種方式參與冷鏈設施建設的投資和經營,分享增值收入。有些流通企業在產地建設冷鏈設施,只是解決了農民的賣難問題,冷藏后淡季銷售的增值收入全歸企業,農民無法分享。這種情況需有所改變,要允許農民個人入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可以參股。對于資金匱乏的農民,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提供貸款支持。
最后,政府財政要予以支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屬于流通基礎設施范疇,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各級政府財政部門都應該予以支持。筆者曾在日本考察過一個農村加工中心,包括兩條分揀傳送帶,幾十平方米的預冷倉庫。該設施建設費用中,中央和市、町、村政府的補助金占98%。國情不同,補助比例要因地制宜,但支持是必須的。
三、發揮大型商業(平臺)的龍頭優勢,引導、支持產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傳統商業企業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的方式,主要是采購蔬菜、水果、雜糧、調料等初級農產品。伴隨著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轉移,商業企業也要逐步下沉供應鏈,延伸產業鏈,引導、支持產地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發展,增加采購加工品、半成品的比重。
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有利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利于農民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也有利于商業企業降低采購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總結目前部分商業企業(平臺)的做法,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在產地投資或參股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全部收購,納入企業網絡銷售范圍。二是同產地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簽訂合同,指導企業改良設備、完善工藝、提高質量。三是推出“淘寶村”模式,平臺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指導,并為產品銷售提供便利和支持。(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