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底白花、靛藍染色,蠟染圖案源于苗族的圖騰,這個龍頭、魚尾都象征著吉祥……”近日,記者走進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大寨村,苗族蠟染刺繡技能大師蔡群正在介紹蠟染作品。
苗鄉司空見慣的蠟染技術,為蔡群提供了創業的契機。作為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傳承人,她如今已讓300多名苗族婦女通過培訓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技能培訓強本領,群眾致富有門路。畢節市人社部門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圍繞產業和就業需求,實施精準培訓,提升技能人才培訓成效。2021年以來,該市共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6.93萬人次,實現就業22.18萬人。
精準開展培訓 提升育才實效
畢節市是貴州省的人口大市。2021年,該市聚焦打造“人力資源開發高地”戰略部署,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凝聚“向心力”。
“我們在培訓方式、評價方式、合作方式等多方面積極創新,努力讓職業技能培訓既接地氣又有實效。”畢節市就業局局長陳環表示。該市針對不同工種和培訓對象,采取“課堂學理論+田間學實操+外出學經驗”的分段培訓模式,大力開展“訂單式”培訓、崗前培訓等短平快的培訓。
同時,畢節市建立培訓與就業掛鉤機制,對面向脫貧勞動力開展的短期項目制培訓,以初次就業率達30%以上作為評價培訓效果的硬指標,嚴格兌現培訓補貼;對中長期項目制培訓實行“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模式,強化培訓后技能水平檢驗。2021年以來,該市共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4.07萬人次,撥付培訓補貼7500余萬元。
“我參加完為期35天的培訓班后取得了初級電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企業將我的工資從3000多元提高到5000元,還讓我當上了高壓電工班班長。”貴州明鈞玻璃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員工李陽廣說。
畢節市還巧借外力開展長期培訓。目前,該市已組織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港集團、廣汽集團開設廣港班、廣汽班等系列訂單班41個,共招收1700余名學生就讀,實現學習就業“一體化”。
大方縣普底鄉跑馬村的秦鵬是廣港班的受益者,從畢節市第一技工學校畢業后,他參加了“廣東技工”培訓,后在廣州港南沙三期碼頭擔任龍門吊操作司機,月平均工資7000余元。
“我們還聯合廣州嶺南集團、廣州酒家集團、廣州仕馨集團等企業和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廣州市技師學院與畢節市第一技工學校共建粵菜師傅(畢節)培訓基地和南粵家政(畢節)培訓基地。開設‘粵菜師傅’訂單班3個,共160人;‘南粵家政’訂單班5個,共240人。”陳環介紹。
立足產業需求 打造技能品牌
“沒想到苗寨里迎來了新東方烹飪學校的大廚,教我們做特色農家菜招待游客。以前我們只能外出打工討生活,如今也吃上了香噴噴的‘旅游飯’!”在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31歲的楊秀笑容滿面地說。
據黔西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懸崖下的村莊”化屋村走紅網絡,鄉村旅游業發展迅猛。針對當地村民缺乏旅游服務業相關技能的現狀,人社部門在化屋村及周邊開展民宿酒店管理、中式烹調、餐廳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共培訓252人次。
立足產業發展,發揮技能培訓對群眾就業增收的驅動力,化屋村的實踐是畢節市的一個縮影。畢節市圍繞產業建培訓基地,全力開展以工代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項目制培訓。同時,支持農業合作社因需施培,圍繞產業自主開展技能培訓。
“威寧縣圍繞‘三白’蔬菜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納雍縣圍繞桑蠶產業、赫章縣圍繞中藥材產業、七星關區圍繞刺梨產業、金沙縣圍繞白酒釀造產業,共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基地29個,累計培訓3.18萬人次,培訓后將學員吸納到產業基地就業。”陳環說。
“去年以來,我一直在基地上班,一邊打工一邊參加種植養殖培訓,學好技術后月工資達3000多元,實現了就業和照顧家庭兩不誤。”威寧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員工劉良敏說。
隨著技能培訓工作的扎實推進,畢節市一批技能品牌走俏市場。織金縣、黔西縣等地加強蠟染刺繡等技能培訓,“畢節苗繡”品牌越叫越響;赫章縣依托黑山羊特色養殖優勢,開發農牧產品,強化餐飲職業技能培訓,“夜郎湯鍋”等烹飪品牌備受關注;畢節市依托全市建筑行業蓬勃發展和用工需求高漲機遇,強化建筑行業技能培訓,逐步形成了“畢節建筑工”品牌效應。
培訓就業對接 加強勞務輸出
對于群眾而言,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是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最終目的。為此,畢節市將就業服務貫穿技能培訓始終,構建從培訓到就業的全鏈條式服務。
著眼省內,該市人社部門加強與各類產業、工業園區對接,收集整理優質就業崗位。同時,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開發挖掘就業崗位。據統計,2021年以來,畢節市依托“掃碼找工作”信息平臺,挖掘市內外各領域就業崗位20余萬個,方便各類勞動者就近選擇就業崗位,通過培訓促進就業22.18萬人。
“由于畢節勞動力有到廣東、浙江等地務工的傳統,我們也充分收集對口幫扶城市的就業崗位,因崗因需開展勞務協作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成功率。”陳環介紹,今年該市將圍繞勞務輸出精準就業實施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培訓就業一體化打包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精準性。同時,借鑒“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品牌培育經驗,結合實際打造“貴州技工”技能品牌,切實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