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經濟總量歷史性突破3萬億元,穩居亞洲城市前五,為“十四五”開了好局。
這個好局,殊為不易。過去一年,深圳外有制裁、貿易大棒的壓力,內有“失速”“衰退”的質疑。零星散發的疫情,還不時跑出來攪局。
深圳頂住了!變壓力為動力,將所有的質疑和批評當作對自己的鞭策和鼓勵,讓疫情影響減至最小。
深圳主動出擊,積極作為,負重前行,穩中求進。經歷磨煉和洗禮,深圳經濟高質量成色越來越足,發展韌性越來越強。
又是一個明媚的春天。正在進行“雙區”建設、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的深圳,依然值得期待。
重壓釋放特區成熟之美
人類進入商品社會以來,世界經濟的舞臺上,深圳在過去的漫漫長河中寂寂無名。
但在最近短短40余年間,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創新求變中迸發能量,逐漸活躍在世界舞臺的中央,聲譽鵲起。
今天,無論是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晴雨表”的拉斯維加斯電子展、還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盛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深圳及深圳企業都是“C位出道”。
然而,面對世界經濟和貿易格局的深刻變化,以及新冠疫情的長期沖擊,深圳作為世界經濟與貿易的新增長極、科技創新的后起之秀、連續29年的中國出口第一大市,在外部制裁與貿易打壓中首當其沖。
有人這樣形容:西方揮大棒,深圳第一個站出來。
過去一年,深圳不斷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發明外貿“新玩法”。數字經濟領跑全國,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近3成,規模和質量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進出口貿易逆勢創下近年來的最高值和最高增速,出口額全國29連冠。
過去一年,深圳固本培元,不斷夯實制造業基礎,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繼續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30%以上,高于全國均值,其中7成以上來自先進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大增23.7%。
過去一年,深圳繼續精心鍛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迎難而上,原始創新與產品創新比翼齊飛。數字經濟的智能手表、智能手機,低碳產業的新能源車、充電樁,高端制造的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一大批高技術產品的產量,以20%以上的增速、甚至成倍增長。
過去一年,深圳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其中高端服務業占比超過7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等保持兩位數增速。
過去一年,深圳“雙區”建設步履堅定,綜合改革試點落地見效,47條深圳經驗全國推廣,前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空間更大,自貿片區一派勃勃生機,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帶來發展新機遇。
每一次壓力,都是動力。每一次質疑,都是鼓勵。
從上世紀90年代初“三來一補”向科技創新轉型、到本世紀初“深圳速度”向“深圳效益”轉變,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再到近幾年潛心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前沿產業……這些年來,深圳一直在萬眾矚目、多重壓力下學習、成長。這是深圳的常態。
彈簧不受力,怎能彰顯韌性和彈力。
千鈞重壓之下,深圳心無旁騖,保持戰略定力,一心謀發展,全力抓創新,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個GDP超3萬億元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趨勢越發明朗。
江河之水,偶有逆流,終奔騰向海。從去年的逐季數據看,深圳經濟呈穩中求進、穩步回升的健康態勢。從歷年發展軌跡看,在螺旋上升中,咿呀學語的稚子已然成長為力拔千鈞的中年漢子。
深圳,日漸散發出成熟之美。
巨變激勵深圳提速增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悄然生變。
素以“金融灣區”著稱的紐約灣區打起“科技牌”,通過減稅降費等政策推進新興產業發展,與“硅谷”搶資源搶人才。東京灣區研發實力本就不弱,近兩年更加重視鼓勵創新,已躍升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以創新應對變局,以科技力量對沖不可抗力。這已成為各國化解壓力、突出重圍的一致見解、共同行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疫情暴發后,全球化結構調整加速,發達國家鼓勵制造業回歸,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地域化、本土化趨勢明顯。
這些變化,對深圳這個中國工業第一大市、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的創新之都,影響最大最直接,沒有之一。
時不我待,不進則退。
新的方向,已然錨定。深圳在提速。瞄準全球前沿技術和產業趨勢,深圳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去年以來,深圳高標準推動建設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坪山—大鵬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創新示范區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新的動能,正在聚集。深圳愈發重視原始創新能力建設,到去年年底累計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各級各類創新載體2746個,積蓄起澎湃的原始創新動能。在國家超算深圳中心、國家基因庫、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的助推下,深圳邁出了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一步。
新的模式,破土而出。樓上是研究院,樓下是企業——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因“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這一雅號而走紅。“穿實驗服的和穿西裝的在同一棟樓,一個技術問題可能在電梯交流中就解決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所所長劉陳立說,這是深圳打通成果產業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動一例。“樓上樓下”的無間協作、“沿途下金蛋”的可持續研發產出,在深圳成為現實。
被譽為“一粒科學種子”的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等大科學裝置正加快建設。深圳通過系統化布局大設施產業創新體系,營造“雞生蛋”“蛋生雞”,“雞”和“蛋”都想留下的良好科技產業生態。
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關切“從1到10”的企業孵化。深圳這片創新熱土,每天都在創造奇跡。
2021年,深圳新登記成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69257戶,增長79.1%,平均每天有190家“戰興”企業呱呱墜地,尤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新材料企業居多。
“老字號”則在加速轉型、加快發展。
華星光電布局高世代新型顯示生產線,打造全球最大半導體顯示基地。
華為鴻蒙系統已武裝2.2億臺華為設備、逾1億臺第三方設備。
中集歷經萬難,從單一集裝箱業務走向多元化,躋身“千億俱樂部”,目前已在24個業務領域雄踞世界第一。
中興積極拓展新業務,數字能源實現重大突破,5G等核心業務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2021年凈利潤大幅增長。
思謀科技自研智能工業平臺、智能傳感器及一體化設備,成功叩開空客、博世等全球100多家頭部企業的大門。
……
深圳經濟穩步、健康、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球不確定性中可預見的確定性,各國優質資本紛紛將深圳作為“避風港”。深圳全球招商大會舉辦三屆,吸引投資額從5600億元、7800億元一路增至去年的8200億元。前不久,掌握全球女人內衣密碼的產業巨頭“維多利亞的秘密”,與深圳維珍妮組建合資公司,進軍中國市場,全球時尚界視之為里程碑事件。
如今,世界500強已有近300家在深投資,跨國公司在深設立的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和開放式創新平臺與日俱增。
選擇深圳。與重大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相信深圳。這個活力四射、韌性十足的開放城市,既會制造高科技,也會制造驚喜。(記者 楊勇 吳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