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點

清明:氣清景明萬物顯

2021-04-05 08:44:20 來源:光明日報

【節氣里的韻味中國】

一提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人們便會想起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令往還,詩誦千年;歲歲不絕,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節令。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不僅對農業生產有著指導作用,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觀念。節氣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一圈,即為一年,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則為清明。故《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節也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是反映物候變化最為顯著的節氣之一。它有三候:“一候,桐始華”,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二候,田鼠化為鵪”,意為陽氣漸盛,田鼠回穴,百鳥活動;“三候,虹始見”,意為節令多雨,彩虹出現。故清明一到,大地就像吹響了萬物復蘇和繁榮的號角,陽光明媚、雨水充足,草木萌動、鳥鳴蟲唱,春和景明、萬物生長,自然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南方地區氣候開始變暖,而北方地區則開始斷雪,因此農諺有“清明斷雪,谷雨斷霜”之說。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它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內容,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由于清明節在傳承過程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至今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節日期間寒食冷餐的習慣。但是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很快并直接取代了寒食節。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禮俗主題。因此,它既是一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的肅穆節日,也是一段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歡樂時光。

清明來臨,草長鶯飛,萬物欣榮,正是郊游賞春的大好時節。于是人們呼朋引伴,踏青郊游,徜徉在春風里。故程顥《郊行即事》詩云:“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除了踏青郊游,全國各地還有拔河、蕩秋千、打馬球、植樹、斗雞、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民俗和游春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古時清明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以此健身。

清明更是中華民族最肅穆盛大的祭祖大節,節期很長,10日前和8日后皆可掃墓祭祀,有的地方甚至長達一月。《歲時雜記》曾載古人祭祖盛況:“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夢粱錄》亦載:每逢清明“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到了今天,每逢清明,人們無論身處何方,依然會回鄉掃墓祭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飲水思源的人文精神,不僅弘揚了孝道親情、喚醒了家族記憶,還可促進家庭成員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如果說,清明在詩里,所以才有了李商隱、杜牧的名句;清明在畫里,所以才有了張擇端、張岱的佳構;清明在春風里,所以才有了萬物的吐故納新和人們的春心萌動;清明在人們的思念里,所以才有了慎終追遠的禮敬祖先。

那么,在筆者的故鄉四川都江堰,清明則在一江春水里,所以才有了源遠流長的都江堰放水節。巴蜀大地的清明也因此被賦予了更為獨特的寓意,它不僅是自然節令和民俗活動,還有農事生產的重要內容,人們祭祀的也不僅是自己的祖先,也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創建者李冰。

都江堰之所以能費省效宏、長盛不衰,持續造福天府之國,就在于兩千多年來,它保持了嚴格的歲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節,人們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筑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明正逢春耕農忙時節,內江灌區需水灌溉,于是便在渠首魚嘴處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然后砍開攔河榪槎,放水流入灌渠,都江堰放水節也因此而得名,并于唐宋時期漸成規制。

古時,都江堰放水節一般由總督、巡撫等省級和成都市級官員擔任主祭官,主持大典,清明前一天,主祭人員先到郫都區望叢祠祭祀古蜀國王望帝和叢帝。清明當天,規模浩大的儀仗隊抬著祭品由鼓樂前導,主祭官率眾人出玉壘關先到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頌歌、獻花、獻帛、獻爵、獻食。然后來到魚嘴參加放水儀式,主持者一聲號令,“咚、咚、咚”三聲禮炮,身強力壯的堰工奮力砍斷魚嘴前阻斷內江的榪槎上的繩索。河灘上眾人用力拉繩,榪槎解體倒下,一江春江水奔流而出,流向廣袤的成都平原。堰工們一邊吼著開水號子,一邊手執竹竿向水頭打幾下,告訴江水:“不要打壞良田,不要沖毀橋堰,安流順軌,為民造福。”年輕人拼命沿江奔跑,歡呼雀躍,不斷用小石子向流水的最前端擲去,名為“打水腦殼”。老人們則爭舀“頭水”祭神,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得福。都江堰放水儀式舉行后,主祭官必須立即坐轎或乘坐車馬,飛奔成都,趕在“水頭”前到達,據說若落在水頭之后,當年便有江水不夠用之危險。清代詩人山春有詩記錄都江堰清明放水之盛況:“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涌岸邊;喜看榪槎頻拆處,歡聲雷動說耕田。”

今天,都江堰因為堅持了一歲一修和清明放水的制度,其灌溉面積已從最初的數十萬畝達到了現在的1130萬畝,為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資陽、遂寧等7市40個縣(市、區)2500萬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及其他綜合用水。隨著春水的滋潤與灌溉,一幅“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天府之地徐徐展開。而在清明這一天舉行的都江堰放水節,也成為都江堰灌區最隆重熱鬧的節日,其盛況不亞于春節。

“東流不盡秦時水,西望長陪太守祠。”當年鐫刻在都江堰的這副對聯,表達了都江堰灌區人民對清明放水的期盼,對蜀郡守李冰的追思和對一江碧波的感恩。

關鍵詞: 家族記憶 萬物生長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