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近日,華僑青年陳晨完成了承載著兩岸鄉愁的創意口罩,又開始投入其它文化元素口罩的創作中。
【同期】華僑青年 陳晨
我們第一批做的“老家河南”口罩,第一時間通過咱們官方的渠道送到了烏拉圭和柬埔寨之后反響非常好。會有很多活動(方)給我們打電話,讓我們再給他定制一些類似于文化之類的口罩,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開始和嘗試。
【解說】河南長垣是中國知名“衛材之鄉”,陳晨就出生在這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畢業于意大利美術名校的他,并未停下藝術創作步伐,用創意將中國文化、西方藝術交織在一枚小小的口罩上。
【解說】陳晨從小學習藝術,2011年時,他前往意大利讀研深造油畫專業,讓其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同期】華僑青年 陳晨
剛到國外的時候,我們做很多藝術創作,導師其實不太支持我們去學習別人的東西,我們畫出很多東西,有很多西方的影子。他就說你要找到你自己文化根性里面的一些東西。
【解說】兩年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陳晨在意大利做的文化項目被擱置,他和妻子索性留在家鄉幫父親打理生意,但他并未停下藝術創作的步伐。從“老家河南”、“非遺女書”,到“兩岸鄉愁”、“君子文化”,他把文字、城市人文、非遺符號等結合在一起,無聲地“白描”著中國傳統文化。
【解說】陳晨介紹,“老家河南”系列口罩,設計融合了“宅茲中國”和“甲骨文”的文字圖形。“宅茲中國”這一創意來自西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這一設計元素意在展示“中國”文字記載的源起。
【同期】華僑青年 陳晨
通過“甲骨文”來表達我們河南安陽是甲骨文之鄉,“宅茲中國”講述我們最早文字“中國”的一個體現、存在。
【解說】這些設計多出自陳晨的碎片時間。
【同期】華僑青年 陳晨
我出差去寧波,有6個多小時堵到那,然后我就在(房車)上,然后各種畫各種排版。我設計了3款初稿,中國女書、兩岸一家、還有包括君子文化一系列口罩。
【解說】旅居海外多年,讓陳晨對鄉愁的理解愈發深刻。藝術和鄉愁,是陳晨和一位中國臺灣涂鴉老人“彩虹爺爺”的共鳴。
【同期】華僑青年 陳晨
“彩虹爺爺”20多歲的時候都已經去了(中國臺灣),(之后)一直沒有回來,他因為思念故土、思念家鄉,然后就把兒時對民俗的那種顏色涂滿了整個村莊。(我)用圖像的形式直接印到口罩(上)了,能把鄉愁詮釋的是最為真切一些。
【解說】陳晨介紹,在意大利時,每每看到中國功夫、太極、書法等傳統文化,吸引很多外國人模仿、學習,這種文化感染力,讓中西文化交流有了很多可能性。而后疫情時代,口罩是一個很好的傳播媒介。
【同期】華僑青年 陳晨
大家每個人都在戴口罩,然后我們就萌生出來了一些新想法,讓我們的口罩去除了商品屬性之外,我們想讓它有一些文化的特征,讓我們能夠帶上文化自信,然后能夠講述我們自己的一些故事,把它作為一個文化的名片亮出來。
【解說】目前,陳晨在文化創意口罩上已投入數十萬元人民幣。這些口罩,他并未投入市場銷售,只向中外、兩岸等文化交流活動捐贈。繼文化系列口罩后,他還開啟了中醫藥口罩的研發和城市地域文化口罩的創作。
記者 李超慶 闞力 河南長垣報道
關鍵詞: 宅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