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絲巾上繪出動人中國故事
古代繪畫《游騎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里的人物“闖”入了色彩綺麗的絲巾,神秘的三星堆文明與苗鄉少數民族圖騰引人遐想……日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寶華個展“春·絲”在京亮相,匯集了近三十年來張寶華的手繪絲巾藝術作品,以絲綢為載體述說千年文明古國的當代故事。
從青年時代,張寶華就與紡織藝術結下了緣分。1990年,張寶華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后曾在北京印染廠和北京服裝學院工作。早年,他在國外的紡織博覽會上看見外國設計師將中國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設計中,感慨中國缺乏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設計。
“既然我在從事這方面的教學,不如嘗試著探索一下中國文化在紡織品設計中的運用與表達。”2003年,從香港回到內地后,張寶華開始進行《絲路之旅》系列創作。他收集了大量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料,踏訪敦煌、西安、洛陽以及新疆多地,尋找靈感。這一行令他深深被震撼,“大漠飛沙之中,一處處歷史的痕跡,是比我們的想象更加珍貴的寶藏。”
張寶華將采風中看到的古代壁畫、出土文物紋樣等融入了自己的創作。然而創作不是照搬傳統文化,而是“跳出這些資料,思考如何用現代設計的語言,把這些不同時空的元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設計上的邏輯”。他認為,傳統文化是流動的、活態的,在吸收傳統文化元素和保持傳統文化原本魅力的前提下,只有將其轉化為符合當代審美的現實產品,才能使傳統文化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多年來,張寶華曾前往國內的許多地方尋覓傳統文化,其中貴州是他常去的地方之一。“早在1995年,我曾去黔東南采風50多天,在那里感受少數民族文化。當時還買了一些蠟染刺繡,上面的紋樣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他創作的《雀籠筑夢》靈感就來自丹寨蠟染刺繡。
張寶華的作品散發出濃郁的中國韻味,又與國際潮流設計趨勢相結合,曾多次在國內外設計大賽中獲獎,其中茶、大熊貓、苗族文化等題材的絲巾作品還被外交部作為國之重禮贈予外賓。“許多外國友人收到絲巾時,覺得中國的絲綢太珍貴了,同時也覺得圖案設計很奇特。”他堅持手繪創作,在筆尖與紙張的碰撞中,傾注關于傳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從《云鶴九霄》《荷合如意》里古色古香的中國古典紋樣,到《竹叢夢醒》里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再到《大器玩城》里生動可愛的民間玩具等,張寶華不斷拓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展現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工藝之美、寓意之美。(記者 王廣燕)
關鍵詞: 虢國夫人游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