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海3月20日電 題:廣西北海老歸僑創作咸水歌 見證家國變遷
作者 翟李強 王偉臣
陽春三月又初三,春游對歌到海灘;咸水歌手放聲唱,歌滿大海情滿灘。
臨近廣西壯族農歷“三月三”,76歲的歸國華僑沈鴻杰和他的朋友們精心創作了一批應情應景的咸水歌。他們以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唱家鄉廣西北海市僑港鎮的新變化。
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是中國最大歸難僑集中安置點。20世紀70年代末,大批印支難僑歷經千辛萬苦漂泊到北海,當地成立華僑漁業公社妥善安置,幫助他們過上了新生活。后來,華僑漁業公社更名為僑港鎮,成為全國知名僑鄉。
僑港鎮部分歸難僑漁民一直延續著疍家生活特性,以船為家。疍家歌曲咸水歌反映了疍家漁民的勞動生活和思想感情。沈鴻杰從1990年代初開始接觸咸水歌,30年間創作200余首,記錄下歸難僑的生活及家國變遷。
沈鴻杰告訴記者,當地過去傳唱的咸水歌多為描述疍家人的生活艱辛,隨著僑港的發展,咸水歌的內容隨之發生改變。
40余年來,經過中國政府和歸僑僑眷及各方的努力,陸地面積僅1平方公里的僑港鎮借助僑越文化、疍家文化與漁業資源、濱海資源的疊加優勢,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00萬人次,成為北部灣地區漁業重鎮和重要的海產品交易市場,漁業年總產值達20億元人民幣。
初春時節,在木棉花點綴下,僑港鎮顯得喜慶祥和。電建漁港邊上的樹木吐露新芽,生機勃勃。電建漁港是40年前為安置歸難僑而建,僑港鎮因此得名。漁港最多時停泊有2000多艘漁船,小者有三、五米長的擺渡船,大的有數十米長的遠洋漁船。
與電建漁港相鄰的僑港風情街,是僑港鎮發展旅游業的爆點,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深夜食堂”和網紅“打卡”地。近年來,當地官方通過打造僑港風情街,推動傳統漁業轉產轉型,歸僑僑眷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小鎮里的商業服務、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健全,僑民把家和心都安在僑港鎮。
“僑港四季好風光,各行各業生意旺。海風清涼銀灘靚,滿街美食任你嘗。”正如沈鴻杰所唱,現今的僑港鎮已變成欣欣向榮的新僑鄉。
40年前困頓的日子揮之遠去,兒孫滿堂的沈鴻杰如今安享天倫。他的兒子現在僑港一家漁業企業上班,孫子和外孫也上了大學和中學,打球和唱咸水歌成為他的日常。
當地官方正在加快推動僑港鎮傳統漁業生產和貿易轉型升級,全力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位于電建漁港邊上的僑港國際漁市綜合體,預計今年5月1日前投入運營,這個海上牧場綜合開發項目集海產品交易、電商實體店、餐飲、旅游產品于一體,是僑港鎮打造廣西最大海產品集散基地的示范性重點項目。
當地官員表示,僑港鎮將以國際漁市為示范帶動,預計未來3年內孵化300家電商經營主體,助力漁民轉產轉業,實現海產品年交易量、年產值翻一番,由此引領僑港半島交易商圈新業態匯聚,形成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建成海洋、文創、旅游深度融合的電商小鎮。
“日頭出來霞滿天,疍家兄妹開大船。漁業旅游同步上,幸福生活樂綿綿。”沈鴻杰創作的這首咸水歌,生動地描述了僑港鎮的巨大發展。(完)
關鍵詞: 貿易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