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新歐”班列數字化場景運轉效率如何?記者跟隨集卡車司機體驗——
一個集裝箱的數字之旅
本報記者 何賢君 杜羽豐 共享聯盟義烏站 吳峰宇
“出發,去鐵路口岸!”
上午,位于義烏市誠信大道的義烏港內,工人們忙著裝載貨物, 集卡車有序進出,一派繁忙景象。人群中,我們找到了集卡車司機楊永。當天,他接到車隊的派工,要從義烏港短駁一批裝滿貨物的集裝箱到義烏市陸港鐵路口岸通關落箱,并經“義新歐”中歐班列發往國外。
一個集裝箱貨物要出口,要向海關報關,經海關監管后即可通關放行。通俗講,集裝箱從運抵鐵路口岸,到通過海關關卡進入集裝箱堆場,是通關最為常規的形式。
為了搶抓出貨時間,鐵路口岸集裝箱堆場內最多時堆了2600多個集裝箱。如何讓這些集裝箱以最快的速度進出堆場,短駁至鐵路發運的龍門吊下,直接影響著“義新歐”中歐班列的運行效率。為此,義烏推出了一系列數字化應用,讓集裝箱通關時間從排隊24小時縮短至5分鐘。“義新歐”班列也從原來1天3班提升至最高6班。
1月1日到3月14日,義烏鐵路口岸發運“義新歐”中歐班列270列22472標箱,海鐵聯運發運170列14650標箱。一個個數字化場景是如何運轉的?我們跟著楊永,體驗一個集裝箱的數字通關之旅。
9:00 預約
線上“云”排隊
9時,義烏港車水馬龍。坐進集卡車的副駕駛室,我們發現,楊永并沒有急著開車。只見他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名為“鐵路口岸進場證預約”的數字化平臺。“現在有了這個,方便多了。”只見他在平臺界面上輸入進場單號、車牌號和集裝箱號后,點擊開始預約。不到1分鐘,楊永就收到了平臺發送過來的反饋信息:集裝箱已報關,預約通關進場時間為9時50分。
按照約定的時間,我們跟著楊永發車啟程,趕往鐵路口岸。
“其實早在發車前,這個集裝箱的數字通關之旅就已經開啟了。”路上,坐在后排的陸港鐵路口岸場站運營中心副經理龔英來告訴我們,報關就是走在前面的一環。
“櫻桃去核器7000個,勞保手套39128雙,保溫瓶2484個……”就在發車前半小時,義烏通歐報關代理有限公司報關員陳嘉煒就打開電腦,登錄“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義新歐”中歐班列業務系統(以下簡稱“義新歐系統”),為楊永車上的這一個集裝箱貨物報關了。
義烏打造的這一系統,實現了海關、鐵路、場站、交通、運營單位等主體間數據共享,打通“通關+物流”各信息節點。實現了“義新歐”中歐班列集裝箱全流程可視化。
一路上,龔英來反復跟我們強調:集裝箱報關是預約的前提,而預約是為了更加方便地通關進場。報關的同時,意味著數據共享的開始。海關、鐵路、場站、運營單位等主體,都會同步收到這個集裝箱的信息。“什么產品,目的地是哪里,一目了然。無論到哪個環節,集裝箱都能暢通無阻。”龔英來說,預約則讓原來排長隊進場的集卡車,提前在線上“云”排隊。
9:50 通關
現場“零”等候
驅車約半小時后,楊永的集卡車于9時45分抵達鐵路口岸門口。離約定的進場時間還有5分鐘,此時,排在我們前面,有10多輛同樣等待進場的集卡車。讓人意外的是,輪到進場的時候,每一輛車子幾乎都是“秒進場”。
“和以前比,差別很大。”老家在河南的楊永在義烏跑了6年集卡車,往來于義烏港和鐵路口岸,見證著這里的日漸繁榮。
據統計,義烏鐵路口岸2021全年發運“義新歐”班列1277列,10529標箱,同比增長31%,海鐵聯運班列811列,68432標箱,同比增長100%。隨著業務量的增加,集卡車車輛排隊等候進場的時間也長了起來。
“我見過最夸張的時候,通關的車隊要排到幾公里外。”楊永告訴我們,沒有數字化系統之前,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進場,也不知道自己運送的集裝箱是否已報關。“所有信息都是靠人工,報關行、貨代公司層層傳達,車隊、司機接收信息很不及時。”提前到鐵路口岸盲等,成了最穩妥的辦法。
“有時候未報關的集裝箱排在前面進不去,報了關的堵在后面前進不了。”在楊永的印象中,時間最長的一次,短短200多米路,他整整等了24小時,“吃喝全在車上,哪也去不了。”
現在好了,數據共享后,楊永只要通過鐵路口岸進場證預約平臺,就能隨時掌握集裝箱的通關動態,合理安排時間。
9時50分,卡口自動識別集裝箱號后,楊永的集卡車順利進場。從抵達鐵路口岸排隊到通關進場,只用了5分鐘時間,剛好與預約進場的時間相符。
10:06 落箱
堆場“智”調度
通關進場之后,如何最快找到集裝箱所要堆放的位置呢?
在海關監管場進出卡口邊上的調度房內,我們見到了陸港鐵路口岸集裝箱堆場調度員尹小華。當楊永的集裝箱被識別進入海關卡口后,我們在他的電腦上看見,一個矩形的橙色模塊——集裝箱3D化模型——冒了出來。
“這是什么原理?”在我們的追問下,尹小華道出了背后的玄機。這一模型的生成,歸功于陸港鐵路口岸場站智能化作業系統。“我們通過對重箱堆場、集裝箱等比例縮放進行3D建模,相當于把場站搬到了網上。”尹小華說,他只要在電腦前,通過簡單的“拖拉拽”,進行堆場集裝箱的調度作業,就能實現堆場堆存情況“云監測”。
在3D模型上,我們看到,集裝箱堆場按照發往地不同,被劃分為ABCDE等不同區塊。A區是中亞和俄羅斯、BCD區是中歐方向。而集裝箱則按照堆放層次的不同被分為多種顏色,一層為綠色,二層為黃色,三層為白色。剛進入卡口,未調度的集裝箱則以橙色顯示。
“我們會按照先進先出、班列的發運計劃、盡量減少翻箱等原則堆放集裝箱。”經過綜合考慮,尹小華最終把楊永的集裝箱用鼠標拖到了A3-12-1。
而此時的堆場內,負責裝卸集裝箱的正面吊司機的平板電腦上,也第一時間出現了這一串編號。
當我們跟著楊永的集卡車進入堆場之后,在平板電腦上接到堆位指令的正面吊司機朱林峰,第一時間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尋找堆位、起吊集裝箱……在他的指引下,16分鐘后,楊永的集裝箱就精準落箱了。我們看了看表,時間顯示是10時06分。
“我們還實時統計分析堆位使用率、預約箱量、客戶進場箱量、正面吊作業量等關鍵數據,幫助鐵路口岸更直觀地掌握場站運營情況。”尹小華說。
后來,我們也發現,從義烏港進入義烏鐵路口岸,作業全程居然不用下一次車、全程無接觸,直到離開口岸。
關鍵詞: 海鐵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