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門3月13日電 題:初春雪麻糍 廣東僑鄉臺山巧廚娘手中的鄉味
作者 李曉春 郭軍
“難得這個周末有時間,不如我們去摘些白麻葉、樹菠蘿葉回來做雪麻糍吧?這段時間白麻葉又嫩又多,摘起來應該很快。”3月12日,廣東臺山市北陡鎮羅夢宇女士邀友制作當地特色的雪麻糍,共享春光好時節。驚蟄過后,北陡鎮紫羅山及周邊山丘綠意蔥蔥,在海風的輕撫下,鮮嫩的白麻葉迎風招展,又到了一年初春摘葉做糍的季節。
剛采摘回來的白麻葉要摘除梗和葉柄 李曉春 攝據了解,臺山人所指的白麻,實為苧麻,野外多數生長于丘陵地、緩坡地、山區平地等。在廣東,春節后至清明節期間,部分潮汕人、客家人、廣府人喜歡采摘苧麻嫩葉制作粿、粄、糍等家鄉風味特色小吃,相傳有清熱降火、利尿排毒、調理腸胃等食療功效。
臺山當地人采摘鮮嫩的白麻葉做糍 李曉春 攝3月12日中午,在羅女士的召集下,北陡鎮幾位巧廚娘一起動手制作雪麻糍。“采摘回來的嫩白麻葉,摘除梗和葉柄后,要逐一沖洗干凈。”陳煥蘭女士在幫忙處理剛采摘回的白麻葉時說,清洗干凈的白麻葉需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后,撈出用攪拌機攪碎,倒入鍋中加適量的花生油、糖、水煮成半糊狀,然后盛出與糯米粉揉搓成粉團。做糍時,從粉團中切出小劑子,壓扁或捏扁成皮狀,將提前準備好的餡料包裹在其中,通過捏合或捏成扭角紋把餡料鎖住即可。
雪麻糍形狀多樣,剛做好時一片綠 李曉春 攝“雪麻糍沒有固定的形狀,上鍋蒸7分鐘左右即可。”巧廚娘林鳳瓊女士表示,根據自己做糍的喜好,可將其做成團狀,僅需將餡料包裹后搓圓,外形與艾糍、青團相似;可將其做成包角狀,包裹好餡料后直接捏扭角紋,外形近似臺山傳統糕點“咸雞籠”;亦可將其做成狗脷狀,包裹好餡料后略壓扁平,可放上兩顆花生作為點綴。當地人喜歡用清洗干凈的樹菠蘿葉為底托,也有個別人選用洗干凈、剪成圓形或橢圓形的芭蕉葉或新鮮柚子葉為底托。
甜皮咸餡是雪麻糍其中一大特色 李曉春 攝“其實,在北陡,大家搓粉的工序大同小異,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餡料上,目前并沒有太固定的搭配,只要喜歡吃,都可以嘗試著做。”巧廚娘陳頌金女士介紹,她每次做雪麻糍起碼會備兩種餡料,來迎合家人的口味。當地人制作雪麻糍的餡料比較豐富,有用黑芝麻、花生碎、白砂糖混配好的甜餡,有用切碎的蘿卜干、蔥頭、蝦皮、五花肉炒制而成的咸餡,還可以放其他自己或家人喜歡吃的餡料。
“我剛到北陡工作時,同事把在家里做好的雪麻糍拿給我吃,我一開始誤以為是艾糍,因為它無論從外形和表皮顏色來看十分相似。但吃到嘴里,卻是另一種特別的草本清香味,餡料很有地方特色。”臺山“70后”外來務工人員劉女士表示,雪麻糍是她對北陡鄉味的初體驗,當地人好客之道,體現在舌尖上的分享。
剛出鍋的雪麻糍 李曉春 攝近年來,北陡鎮借助當地盛產荔枝的優勢,相續舉辦多屆荔枝旅游文化節,其中雪麻糍作為當地特色的糕點,通過巧廚娘們的巧手呈現,被眾多參加活動的嘉賓和游客所認識。同時,臺山市在積極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工作的基礎上,創新實施“粵菜師傅·僑鄉巧廚娘”項目,不斷推廣臺山美食和糕點。(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