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3月11日電 (呂巧琴 吳允杰)紅燒肉、蘿卜炒蛋、炒青菜……11日,走進福建寧德市古田縣鳳埔鄉蘇墩村的互助孝老食堂,飯桌上菜肴豐富、飯菜飄香,老人們聚在一起吃著午飯。
“到了飯點就準時開飯,非常方便。”互助孝老食堂內,現年75歲的周安度老人笑容滿面。
據了解,周安度老人因腿腳傷病,沒來互助孝老食堂前,都要自己買菜、煮飯,很不方便。他說,現在吃到的飯菜都是新鮮熱乎的,對身體更好;還配備有老年人活動室、康復室、愛心菜園等。
孝老食堂內老人正在用餐。 呂巧琴 攝古田縣是福建省重點僑鄉,有海外華僑華人30多萬人,歸僑僑眷近10萬人,素有“閩東第一僑鄉”的美譽。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鄉村留守老人逐年增多,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其中“吃飯難”成為養老服務的最大“痛點”。
為破題“養老難”問題,古田縣因地制宜開展“互助孝老食堂”試點,采取“政府搭臺、村(社區)主辦、居民互助、個人自愿、梯度收費、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重點解決貧困、留守、孤寡、高齡、失獨、重殘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用餐問題,保障農村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
古田縣民政局二級主任科員許馬鋒表示,目前該縣已建成102個“互助孝老食堂”,日均服務老年人2700余人,年底將實現全縣農村全覆蓋。
位于古田縣城東街道利洋村的互助孝老食堂,于2020年5月正式開業。閱讀室內,三三兩兩的老人聚在一起看書;文體室里,則聚集著一群話家常的老奶奶。
“之前生活中也沒去處,一般只能在家看看電視,休閑娛樂很有限。”83歲的林世專老人說,現在生活比較充實,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有活動去處,大家在一起聊天娛樂,關系融洽,在外子女也很放心。
利洋村距縣城8公里,全村共368戶1368人,常住人口約700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特困供養人員、低保人員、貧困人員約310人,占比高達45%。部分老人是煮一頓吃二餐,一些特困人員甚至是煮一頓吃三天,飲食安全堪憂。
九旬的陳奶奶,因子女長期在外,一直過著留守生活。過去,吃飯是陳奶奶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買菜、洗菜、煮菜、刷鍋、洗碗,著實費勁。而現在,陳奶奶的一日三餐都在互助孝老食堂解決,日子過得輕松了許多。
陳奶奶說,身體有一些老毛病,但是牙口還不錯,食堂的飯菜新鮮,也比較軟,吃著很香。
互助互濟,是古田縣互助孝老食堂最鮮明的特色。身強的用餐老人,幫助體弱的老人刷碗、打菜;熱心村民主動參與幫廚、打掃衛生、送餐、探視關懷等志愿服務,或把自家多余的蔬菜、魚肉捐贈給食堂;許多在外鄉賢心系家鄉,亦不吝捐資。
2021年12月,古田縣“互助孝老食堂”項目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當地官方表示,“互助孝老食堂”不僅解決了老人們的用餐問題,還使許多農村留守老人“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得到了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