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多少種呈現方式?這次,把敦煌和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連接起來的,是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編劇、導演,青年演員張藝興領銜主演的《受到召喚·敦煌》將于12月落地北京。作品充分展現了對敦煌文化和“莫高精神”致敬與賡續,講述了從法國到北京,兩個時空、兩代敦煌青年奇妙交錯的人物故事及心靈共鳴。
該劇時間跨度很大,從1935年一直橫跨到2035年,人物在劇中也有時空交錯的對話。在日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田沁鑫表示,1935年常書鴻先生在法國留學時,在巴黎塞納河畔發現了一本法國人伯希和當年拍攝的敦煌文物圖冊,他作為一個在法國學習西洋畫派的華人畫家,看到圖冊中的造像深受震撼,決定回到正在戰亂中的敦煌,一頭扎進莫高窟。“100年后的2035年,我們還有繼續在敦煌耕耘的年輕人,和常先生這樣在戰亂期間靠一己之力守護敦煌的英雄,跨越百年時空,走在同一個平行線上。我們希望把他們對歷史的貢獻,把精美璀璨的敦煌藝術,把我們受到的啟發和感受,讓更多的觀眾看到。”
該劇不僅時間跨度大,在落地國家速滑館過程中,大型體育場館的空間也對創作提出更多要求。舞美設計王琛坦言,此次演出最大的難點,在于要在一個很大的全新場域里重新結構空間,并且要將劇中各個場景的表達、時空的穿越,以及敦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都提煉出來并且融合在這個空間當中。
據介紹,《受到召喚·敦煌》將融合電影、3D、AI等影視手段和數字技術。多媒體設計鄒四維介紹,“觀眾會看到穿梭在20世紀法國街頭的‘金剛’,看到常先生看書冊時產生一些主觀意象……舞臺將讓大家看到一個壯觀瑰麗的敦煌世界。”
發布會上,張藝興攜眾演員現場表演了推廣曲《受到召喚·敦煌》,將氣氛推向高潮。首次出演音樂話劇的他坦言自己之前出道的12年,就是為這部劇打基礎,現在才剛剛開始。在劇中他飾演兩個角色,一位是“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還有一位是2035年敦煌數字文化研究中心的實習生張然。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曲目有二十多首,曲風多變,有中式風格,也有法式風情,有失戀的情歌,也有宏大的表達,當天發布的《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正是曲目之一。受邀為全劇作曲的音樂人金培達表示,在音樂語匯方面希望做到國際化,音樂藝術擅長表達人的內心,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鴻溝都可以進行交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