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踐】
“我將傳承紅巖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期末班會課期間,重慶市人民小學二·8中隊步行來到中山四路65號的桂園,舉行“桂園新一代中隊”成立儀式。在中隊輔導員桑嘉藝帶領下,隊員們參觀完桂園后,肅立于樓前的庭院中,面向隊旗聲音洪亮地宣誓。
渝中區積淀了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蘊,大量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為全區130多所校園、8萬多名大中小幼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2022年以來,渝中區從區域道德教育資源特點出發,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踐中創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德育品牌,走出了一條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新路。
“同學們,在抗戰時期,這里是重慶抗日宣傳活動的中心之一,連同周邊的中法學校、孤兒院等共同形成了激昂鼓舞的張家花園抗戰文化帶……”在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區歷史人物雕塑墻前,重慶市巴蜀小學巴蜀“小館+”團隊師生正為同學們進行講解。
巴蜀小學挖掘街區紅色歷史文化,形成課程特色資源,組建項目學習小組,開展項目探究,通過走訪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區、巴教村教育文化陳列館、張家花園最美書香步道,在“沉浸式學習”體驗中推進課程多樣化。
重慶巴蜀中學建設的“云校”,則將高質量思政課向缺少專業師資的地方延伸,為數字化德育打開了廣闊空間。“云校”構建聯動9省1市100余所學校的一體化德育平臺,促進德育資源的統籌共享與優質均衡。學校創新開發的“智慧德育評價”系統,從不同維度對不同學段學生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綜合成長畫像,實現德育過程性、結果性評價一體化納入,實時反映德育實踐成效,同時通過數字化“榜樣章”“紅星卡”等形式進行激勵。
巴蜀幼兒園引入“6+1”禮儀品格教育,人和街小學發掘社會兼職思政課教師為學生作專題講座,巴蜀中學打造“家國天下青年擔當”成長營,重慶醫科大學培養“五術”醫學人才……遵循不同年齡階段的道德認知規律,各級學校開出適合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的德育“良方”,同時注重各學段一體化銜接,建設形成了貫穿大中小幼學生成長階段的完整德育實踐路徑。
“為辦好‘行走的思政課’,渝中區激活‘家庭第一課堂’,鞏固‘學校基礎課堂’,充盈‘社會共育課堂’,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德育、共同辦好德育的良好氛圍。”渝中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肖方明說,求精中學建立家庭教育實驗班、中華路小學建立家校社共育“星”聯盟等共育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各學校還邀請榜樣人物、退役老兵、紅色講解員等,結合多樣化課程,以故事會、情景劇、事跡展等方式,不斷育德于心,潤德于“行”。
“渝中在創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過程中,堅持守正創新,突出思想鑄魂、文化育人;堅持知行合一,將提升道德認知和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在傾聽、解惑、溝通中啟德潤心;堅持螺旋上升,熔鑄一體化育人鏈條;堅持系統觀念,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格局。”渝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鄒曉宇說,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不斷推動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