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古法新做”助醬香遠揚 海外華媒點贊湖南舌尖上的“非遺”

2022-09-12 10:27: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岳陽9月11日電(張雪盈)“十三村的‘生態工廠’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國《歐洲時報》主任馬林說,與法國“花園工廠”不同,十三村醬文化博覽園在注重綠色生態的基礎上,將民眾的笑臉、飛鳥的巢穴等極具人文關懷的事物融入其中,更加凸顯了地方特色與人文精神。

9月11日,參加“行走中國·2023年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岳陽行”的12國華媒代表走進湖南臨湘,近距離了解千年古醬料的蛻變與新生,感受湖南舌尖上的“非遺”。


(資料圖)

羊樓司鎮十三村醬文化博覽園地下古醬窖。 楊華峰 攝

走進臨湘市羊樓司鎮十三村醬文化博覽園,入眼是爬滿青翠薜荔果藤的廠房墻壁,環顧四周,銀杏、香柚、柿子等樹木分布有序,檐下百余只鳥籠間次排布,其下是由一張張笑臉組成的照片墻;工人在一側廠房內制作原味腐乳、香菇醬等醬菜,儼然一幅現代化“生態工廠”新圖景。

十三村醬菜歷史悠久,制作技藝獨特,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相傳東吳大將黃蓋曾屯兵下雋縣地,以“村”為建制,設十三個村,將士們閑時務農,在村內開荒種地,以當地土著人所傳秘法,將蔬菜腌制后放入土壇、藏入窖中,經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其色鮮味香,品之口舌生津,后流布于以湖南臨湘為中心的湘鄂贛毗鄰地區。

2009年2月,臨湘十三村醬菜制作技藝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確定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當地價值極高的文化品牌。如今,十三村醬菜制作已實現傳統手工藝加機械化生產,產品種類也由最初的腌制菜品發展成為以香菇、龍蝦等為主打的醬料,遠銷中國各地與非洲十余個國家。

爬滿青藤的醬窖入口。 張雪盈 攝

沿著園內林蔭道一路前行,掩映在綠色藤蔓下的地下古醬窖入口出現在記者眼前。只見8000多個醬窖壇子整齊碼放兩側,近2000米長的窖洞四通八達。沿著醇和芬芳的醬香味行至末端一石室,由陶藝大師雍起林親手所鑄的“鎮窖之寶”天下第一壇映入眼簾,其高逾兩米,與身后眾小壇一起,呈蔚然大觀。

“不僅工廠生態,十三村的發酵工藝同樣原生態。”全國道德模范、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武介紹,盡管通過科技手段可縮短發酵時間、爭取更大經濟效益,但十三村依舊保留了人工熬制醬料與自然發酵的環節,醬菜從裝壇發酵到裝罐售賣,至少需經半年以上的時間洗禮。

“我們做文旅結合,最重要的是將文化做透,讓游客能在第一時間內感受到非遺文化、農耕文化與生態文化的魅力,讓十三村品牌越做越響。”在李國武眼中,十三村醬菜不僅是道美食,更是文化象征。因而,增進民眾對醬菜背后故事的了解、使消費者心甘情愿地為舌尖上的“非遺”買單,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此,十三村走上了生態文旅發展之路,把醬菜制作生產場景、工藝流程、廠區人文等工業景觀變為旅游資源,使十三村非遺工坊不再是單一的食品加工廠,更是岳陽市首個集三國文化、農耕文化、醬文化、道德文化于一體的3A級景區工廠。

李國武(左一)介紹十三村醬菜。 楊華峰 攝

十三村還以“傳幫帶”的形式培養了1名岳陽市級傳承人、2名臨湘市級傳承人、15名一般性傳承人與20余名高級制醬師,為十三村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十三村醬菜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黃小霞為扭轉年輕人對醬菜的刻板印象,積極求變,在保留醬菜傳統風味的同時,加入了更多物料元素,使“萬物皆可醬”成為現實,研制生產出諸如龍蝦醬、鮑魚醬等一批受年輕人喜愛的醬菜。

依托醬菜制作技藝,十三村工坊景區有效帶動了當地民宿、餐飲、農副產品銷售蓬勃發展,讓近2萬人吃上旅游飯,為當地村民增加收入近200萬元,形成了社會增效、農民增收、集鎮增景的良好態勢。

非遺美食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模式引起意大利《新華時報》社長朱玉華的興趣,她一邊用手機拍照記錄,一邊與李國武交流。“回國后,我將用自己的方式宣傳十三村醬菜,向民眾講述它背后的故事,為其走向全球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朱玉華說。(完)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