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橋頭村:古村傳千年,大道通世界

2022-09-08 17:30:10 來源:南方+

橋頭村:古村傳千年,大道通世界|中山僑村行⑬

駕車駛離中山市城區約20公里,依山傍水間,藏著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僑村——“橋頭村”。倚山環水間,越山向海的岐關路從中經過,串聯起僑房林立的“人瑞里”、香火不斷的鄭氏宗祠、民國洋樓里的橋頭學校、喚起鄉親味蕾的瀨粉茶果鋪,以及面向世界的有孔蟲雕塑園。

從橋頭古牌坊向外踱步,駐足老榕樹下,往昔的繁華似乎又浮現在眼前:岐關公路橋頭鄉站旁,四鄉八里的遠洋游子,熙熙攘攘,涌入通往澳門的柴油客車。


(資料圖)

1927年,這里曾是廣東唯一獲得專營權的民辦公路。近百年來,這條由華僑鄭芷湘等6人發起,帶動百余位鄉親參與修筑的岐關公路,一頭連著中山老城區石岐,一頭是開埠極早、連通世界的澳門,成了香山人必經的民間商貿通道。

百年間,無數渴望出洋打拼的鄉親經此出海,走向世界。而后,那些勇闖世界的華人華僑又將西方之所見所學悉數帶回,在千年僑村,開風氣之先。

古屋青瓦千年村

山清水秀的千年橋頭,靜靜地躺在山間,每個角落都浸潤著濃郁的歷史氣息。

北宋天圣年間,惠州路通判鄭菊叟從榕樹埔遷此定居,取名橋頭,至今已逾千年歷史。

丁口繁衍,村落漸擴,千年古村逐步演變成“兩里二坊一新村”之規模,囊括人瑞里、麥園下街、南寧街、上巷和橋頭新村。

秋風蕭瑟,步入村口不遠處,8座鄭氏宗祠錯落有致,映入眼簾。青磚墻、麻石腳,一座磚木結構的橋西鄭公祠,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卻仍然香火不斷。鄭氏子孫來來往往,時而閑坐于祠堂納涼。

斗轉星移,這里的古屋青瓦、祠堂廟宇、驛站牌坊,留存不衰,鐫刻了橋頭村千年風貌與人文脈絡的歷史痕跡。

沿著村道蜿蜒前行,通高5米的清代門匾,陽刻楷書“人瑞里”三字,意在紀念長居于此且97歲高壽的清代八品官鄭彥文,顧名思義“人瑞之地”。跨過這道施有精美灰塑裝飾的清代閘門,風格迥異的建筑群落,見證記載著千年的朝代更替與時代變遷。從青磚黛瓦的祖屋寺廟到民國時期的僑房洋樓,再到如今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筑,“人瑞里”講述了千年橋頭的時代故事。

稻田風,吹麥浪。搖曳的麥浪里,矗立著一座民國時期修建的僑房。20世紀30年代,多名橋頭村華僑為解決當地小孩讀書問題,舉力集資建設了這座橋頭學校。這棟黃色洋式風格的教學樓,內有中庭,雕梁畫棟,有著“外洋內中”的民國風格,如今看上去依然氣勢宏偉。從北宋時期的鄭氏宗祠到明清時期“人瑞里”牌坊,再到民國時期的僑房洋樓,不斷迭代演變、風格迥異的建筑群落,撐起了一條延續千年的古村文脈,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講述了海內外鄉親的血脈濃情,也成了華僑華人心懷桑梓的歷史見證。

半生牽絆是鄉情

“大家覺得有孔蟲像什么?”

今年暑假,在橋頭村小瑯環山腳下,一座占地約10畝的有孔蟲雕塑園內。展覽館內,陳列滿墻的有孔蟲標本讓50余名前來研學的僑界學子大開眼界。

這是一座由菲律賓歸僑、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守儀與三鄉鎮政府共同打造的全球首座有孔蟲雕塑園。園內114件形態各異的有孔蟲標本,全部均是鄭守儀從全球各地收集而來,放大后用石材雕刻而成。

早年,鄭守儀跟隨父母漂洋過海到菲律賓謀生。在異國他鄉,父母從小教誨她要心懷家鄉“不能忘祖”。年幼的鄭守儀有著一顆強烈的愛國心。

1954年,進入國立菲律賓大學研究生院的鄭守儀專修生物學,開始研究有孔蟲。作為海洋單細胞動物,有孔蟲的化石是研究海洋生態學的良好材料,對開發海洋和勘探石油等沉積礦藏有重要作用。 彼時,國內對海洋生態的研究仍然薄弱,亟需像鄭守儀一樣的科研人才。

為建設家鄉,1955年鄭守儀毅然回國,花費了一生心血完成了中國海域1500多種現代有孔蟲的分類描記,系統總結了中國海有孔蟲區系和生態特征,發表了論文和出版專著超320萬字。2007年,心懷家鄉的鄭守儀不僅將有孔蟲研究成果無條件捐贈給家鄉,還牽線搭橋,一力推動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三鄉鎮政府在橋頭村共建全球首座有孔蟲雕塑園。

如今,落在橋頭村的114座有孔蟲模型石雕,栩栩如生地向人們展示著海洋的微生物大觀。

近年來,鄭守儀不僅拿出50萬元積蓄支持三鄉青少年科技發展,更時常帶著二三十斤重的展架、顯微鏡、有孔蟲實物標本回鄉上課。2016年,年過八旬的鄭守儀為來自美國檀香山普納荷學校和中山市桂山中學的師生,講了一堂全英的有孔蟲科普課。

如今,90歲高齡的鄭守儀已不便回鄉,但她卻成了家鄉人的牽絆。今年3月,三鄉鎮黨委委員率隊探望鄭守儀,她仍然感慨:“能為家鄉工作,是難得的享受。”

像鄭守儀一樣心系家鄉的僑胞不在少數。新中國成立之初,祖籍橋頭村的愛國華僑鄭伯齡,每年都寄錢給橋頭小學,支持有困難的子弟入學讀書;為支持國家修建廣中公路,他曾經秘密捐款;得知家鄉經濟困難,他用僑匯從香港購買進口化肥支持橋頭村的農業生產;為培養青年一代,他與歸僑伍少庭發起創辦中山縣華僑中學,成就了如今建校近70年的中山市華僑中學。

從有孔蟲雕塑園到橋頭小學,從廣中公路修建到華僑中學的創辦,無一不凝聚了橋頭村愛國華僑的拳拳赤子心,濃濃故鄉情。

古村新生向未來

在小瑯環山腳下,橋頭村的三百畝水田倒映著山色,猶如一片桃花源。古跡僑房遍地、自然景觀怡然的橋頭村,早年間成了中山首個獲評的“國家級生態示范村”。

山光水色不僅醉人心脾,更成為本土青年創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幾年前,本土青年藍卡娜在橋頭村連片的稻田邊,蓋起了玻璃書屋。盛夏,玻璃窗外滿眼青翠;入秋,風吹田埂稻浪翻滾。窗外的鄉村美景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前來看書、喝咖啡、品茶、學瑜伽的消費者,更讓玻璃書屋成了中山有名的“網紅打卡點”。

本土青年的創業故事形成了引力,吸引了不少港澳青年在村頭巷尾開設咖啡廳、餐飲店。“橋頭村毗鄰港澳,過去不少村民都到港澳發展了。如今,全村旅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人數超2600人,其中華人華僑約1000人,港澳同胞約1500余人。”三鄉鎮橋頭村黨支部副書記鄭志勇說,從捐款捐物到投資建設家鄉,港澳鄉親一直是支持橋頭村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從海外留學回鄉的僑界青年越來越多。在三鄉鎮青年企業家協會,170多名會員中,有40多人都屬于港澳青年或僑界青年。”三鄉鎮青年企業家協會秘書長、橋頭香山書房負責人藍卡娜說,這些年輕人回鄉創業,有的嘗試發展露營基地、咖啡書屋等新業態,有的專注于餐飲、制造業、房產等傳統行業,可謂百花齊放。

“境外人口達到2600余人,比本村常住人口還多。橋頭村是名副其實的重點僑村。從歷史來看,華僑捐資新建全村唯一的橋頭小學,還牽頭創辦了岐關公司,修建了全國唯一獲得專營權的民辦公路。這些都是橋頭村過去用上百年積淀起來的豐富僑鄉資源。” 廣東華僑歷史學會會長、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員張應龍表示,這些僑鄉資源、僑文化就像一條紐帶,在新時期,牽動帶動一批海外僑胞、僑界青年回鄉發展,重新反哺鄉村。

橋頭村黨支部書記鄭家龍表示,作為國家級文旅服務融合試點,橋頭村以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依托,形成了玻璃書屋、南支渠景觀路、藝術館、橋頭學校洋樓、小瑯環公園等一系列頗具特色的景點布局與田野觀光、鄉村游線路。“下一步,我們希望吸引更多本土青年、港澳青年回鄉參與建設民宿餐飲等服務業態,讓來到橋頭村的游客不僅有得看、有得玩,還能吃得好、住得好,從而更愿意留下來。”

今年7月,哥斯達黎加僑胞鄭洪斌帶著一雙兒女,回到橋頭村休假。看見稻田香山書房絡繹不絕的人流、正在新建的民宿新樓、不斷美化的村容村貌,他不禁感慨:“幾年不見,橋頭村發展得越來越好了。”

【采寫】南方+記者 曾艷春

【通訊員】董菁菁 方燕茹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