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漢中9月8日電 (記者 金旭 黨田野)“這些年,我們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將家庭作坊升級成漢中藤編技藝專業合作社,再升級成實業公司,見證了‘小產業’也有‘大市場’,‘小手工’也能做成‘大品牌’。”漢中藤編非遺傳承人陳良順如是說。
9月7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探訪當地藤編產業,感受非遺技藝魅力。
漢中市是聞名遐邇的“藤編之鄉”,漢中藤編以青藤、竹、木為原料,工藝繁復,具有純手工、綠色環保、質韌體輕、大方耐用、透氣舒適等特點。2021年,漢中藤編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用勤勞雙手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走進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墻上這句話率先映入眼簾。陳良順表示,企業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發展模式,讓更多農戶在家靠手藝就能致富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內一標語。 主辦方供圖活動現場,一根根細膩的木竹、青藤在工匠巧手的編織下成為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記者獲悉,南鄭區已累計培養熟練藤編工人2000余人,年生產18萬余件藤編產品,產值6000萬元,帶動農戶295戶,其中脫貧戶112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讓非遺技藝“活起來”的同時,也讓群眾口袋“鼓”起來。
黃官鎮居民鄭富學從事藤編技藝已經40多年,目前負責藤編的骨架制作。他說,這門技藝講究心靈手巧,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因為藤編,他和老伴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收入多了,日子也越過越幸福。”鄭富學說。
隨著當地“五編”傳統產業(藤編、棕編、扇編、竹編、草編)的不斷發展,極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手工藝產品也在吸引海外目光,近年來多次出口至歐洲和東南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
圖為出口丹麥的手工藤編椅。 金旭 攝“一些海外奢侈品品牌看中我們的藤編工藝,先后訂購了大批藤編扇子作為客戶的禮物。”陳良順介紹,一把出口丹麥的椅子售價高達1.5萬元,制作工藝也極其講究,藤條間的距離約為0.2毫米,300多位師傅中只有15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標準。“未來我們會不斷挖掘文化底蘊,強化技能培訓,讓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感受到藤編技藝的獨特韻味。”(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