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東西問丨李永坤:極端暴雨頻發,全球超大型城市安全韌性如何提升?

2022-08-28 10:20: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極端暴雨頻發,全球超大型城市安全韌性如何提升?


(資料圖片)

——專訪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李永坤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杜燕

伴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球各地極端天氣災害對城市安全和經濟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尤其各地極端降雨事件發生頻率增大,威脅城市安全。

借助外部能源供應的超大型城市,不僅人口密度大,更以特有的要素集聚度和經濟體量,在應對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更具挑戰性。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是否影響自然環境?為何極端暴雨頻發?如何通過提升城市韌性,增強城市對重大風險災害的抵御和恢復能力?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李永坤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極端暴雨頻發背景下超大型城市的安全韌性建設。

2023年3月,香港市民及旅客在黃色暴雨警告信號期間于尖沙咀街頭冒雨出行。李志華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全球氣候發生哪些變化?氣候變化為何會加劇自然災害發生?

李永坤: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劇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于今年3月發布的第六次綜合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3》顯示,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工業化前提高1.1℃。這不僅造成了更頻繁和更強烈的極端天氣事件,也給全球每個地區的自然和人類帶來日趨嚴重的威脅,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健康帶來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對洪水的影響尤為復雜。一方面,暴雨頻率、強度劇烈變化,直接改變洪水輸入條件;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改變植被、土壤等下墊面類型,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洪峰流量增加,導致山洪泥石流并發并重,流域性大洪水風險不斷上升。

2016年7月,受臺風“尼伯特”影響,強降雨侵襲福建省閩侯縣鴻尾鄉,導致該鄉穆源溪山洪暴發,沖毀堤壩,下游多個村莊被淹。王東明 攝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洪澇旱等自然災害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在中國北方地區,極端強降雨頻率、強度明顯增加,加劇了北方半濕潤半干旱地區面臨的洪澇災害風險,旱澇急轉、旱澇并重逐漸趨于常態化。

與此同時,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經濟水平高,地下空間被大規模開發,使得洪澇調蓄空間有限,城市“雨島效應”和“熱島效應”顯著,產匯流特性劇烈變化。超大型城市極端暴雨事件一般具有明顯的局地性、突發性,包括引發大規模洪水、山洪泥石流、積水內澇等,且具有聚集、連鎖、放大效應,不僅威脅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還可能導致通信、電力、交通等生命線癱瘓,對城市安全運行形成極大考驗。

2020年8月,嘉陵江重慶段水位持續上漲,重慶洪崖洞景區一樓全部被洪水淹沒。陳超 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全球各超大型城市如何應對暴雨災害?

李永坤:城市作為人類居住和經濟財富的主要聚集地,一旦遭遇極端天氣,就會產生風險連鎖效應,可能帶來巨大生命財產損失。

近年來,氣候變化及城市化的雙重壓力,導致全球范圍內突破歷史紀錄的極端暴雨事件頻繁發生。超大型城市在應對極端暴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包括:一是極端暴雨引發高致災性,造成外部洪水與區域內澇疊加的多流域洪水,積水內澇、河道洪水、交通癱瘓、房屋損害以及次生災害,如山洪泥石流;二是排水設施滯后,老舊、設計不足的排水系統限制了城市的洪水排除能力;三是城市基礎設施稠密,洪澇事件可能嚴重影響水、電、氣、通信、交通等生命線,增加了防御難度;四是城市擴張削弱了濕地、水體和綠地等自然調控區域,降低了洪水的緩沖能力,導致洪峰流量劇增,加大了洪水致災風險。

2023年8月,多支消防救援力量在河北省涿州市碼頭鎮救援轉移受災民眾。崔楠 攝

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韓國首都圈、中國北京等都遭遇過極端暴雨事件,均表現出短時降雨強度高、累積降雨量大的特點。

應對極端暴雨洪澇災害方面,全球超大型城市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例如,荷蘭、德國、奧地利等國采用多功能防洪工程,并強調建立政府、社會、家庭協同的社會化防災體系,積極運用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加強全面感知、精準預報預警、運行調度、應急響應能力。這些措施旨在提高城市對極端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應對能力,降低災害對民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保障城市平穩運行,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022年8月,韓國首都圈遭遇特大暴雨,首爾大學冠岳校區內道路被沖垮。劉旭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提高“韌性城市”規劃建設水平?災害來臨時,如何保護一座城?

李永坤:極端天氣的形成,是一個多要素互動關聯的復雜因果系統,應對極端天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結合“韌性城市”概念,給洪水預留空間與出路,確保干支流洪峰洪量匹配,對于防范應對自然災害和提高城市的可持續性、抵御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韌性城市”,就是指在面對各種壓力和沖擊時,城市能夠保持基本功能并快速恢復正常運行的能力,包括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應急響應機制、災后評估與恢復等多方面。

如今,“韌性城市”已成為很多城市發展建設的必選項。那么,如何建設“韌性城市”?“韌性城市”的硬件包括水庫、堤防、水閘、泵站等水利工程基礎設施,以及綠地、湖泊、坑塘等調蓄空間,這些硬件設施的強化可以確保在災害發生之前、之中時,事先主動綜合防御,切斷致災因子和承災體之間的聯系,從而降低災害對城市的影響。“韌性城市”的軟件包括應急預案、應急響應機制、調度決策支持系統等,這些軟件措施能夠確保在突發應急情況下,城市能夠迅速協調、響應和救援,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2021年9月,工作人員在北京海淀區一鐵路橋下的積水路段進行排水作業。盛佳鵬 攝

自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協調推進防洪工程建設與非工程措施,開展山洪、內澇災害治理與洪水風險評估與防治,以上措施加快了城市洪澇災害防治工作。然而,面對極端強降雨事件,城市防御能力仍存在較大挑戰。

從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有12次臺風減弱后的低壓經過或接近北京,并帶來比較明顯的風雨影響。今年7月底,“杜蘇芮”臺風引發的強降雨表現出持續時間長、累計降水量大、短時雨強大、降雨落區重疊度高等特征,北京全市降雨總量超過官廳水庫總庫容量。永定河、大清河、北運河三大流域作為暴雨中心區域,上游山洪溝道密布,水量沿山區快速匯流而下,洪量大、峰值高,山區洪水與平原洪水疊加,給防御帶來極大挑戰。依靠堤防、水庫、水閘樞紐、蓄滯洪區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發揮滯洪、蓄洪、錯峰作用,通過有效調度,實現了流域防洪排澇效益發揮。北京提出,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與韌性城市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恢復重建和區域發展。

2023年8月17日,為確保降雨行洪安全,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河山峽段進行河道清理。韓海丹 攝

面對極端強降雨事件考驗,超大型城市建設需要“順應自然、軟硬兼顧”,按照“流域單元、空間均衡、系統治理”總體思路,以洪水淹沒線為約束條件,劃定行洪通道及空間,以確定城市功能分區、人口規模以及產業布局,推動多功能蓄滯洪澇區建設,強化全社會聯防聯控,配套數字孿生等科技手段,促使防洪減災向風險管理轉變。這需要建立健全的監測和預警體系,及早掌握災害情況,動態定向發布預警信息;果斷應對決策,社會面公眾廣泛參與;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確保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以迅速響應災情處置,從而實現極端暴雨洪水下“重大工程不破防,城市生命線不癱瘓,人員不發生群死群傷”的防御目標。(完)

受訪者簡介: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李永坤。受訪者供圖

李永坤,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城市防洪減災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先后承擔國家、北京市重大科研與技術咨詢類課題30余項。成果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獎等省部級獎4項,發表論文40余篇,授權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20余項。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