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5日電 (劉洋)“視覺符號便于形成記憶點,能夠讓游戲受眾快速建立對有關概念的認知,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其文化淵源的意愿。”英國阿伯泰大學游戲開發專業碩士生、《出獅》游戲設計者莊漢文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獨立游戲玩家對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較高。他們希望通過游戲獲得獨特的世界觀和美學體驗。中華文化題材的獨立游戲在海外仍屬于藍海。”莊漢文表示,作為一名游戲設計師,他希望通過游戲向海外玩家展現中華文明的璀璨。
今年春節期間,莊漢文看到倫敦街頭的舞獅表演深受外國友人的歡迎,便萌生了將傳統文化表演電子游戲化的想法。《出獅》便是這一想法的實踐。該游戲名稱取自文化劇情舞蹈節目《舞千年》中《醒獅》篇的劇情。玩家需扮演舞獅人,討伐奇珍妖獸,鎮守和平。
【資料圖】
莊漢文認為,醒獅背后的勇敢抗爭精神需要劇情來實現,吸引玩家關注劇情則需要扎實的游戲體驗。視覺表現與操作反饋是快速吸引玩家的要點,舞獅表演的高度靈動性如同視覺“鉤子”(指吸引觀眾并引起觀眾興趣的關鍵元素),讓玩家沉浸在操作的樂趣中。
在開發和制作《出獅》的過程中,莊漢文接觸到不少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游戲制作者,也讓他意識到了中華文化傳播所面臨的挑戰。
立項之初,莊漢文聯系了班里一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英國美術設計師,邀請他設計一版年獸概念稿。雖然向對方提供了較為明確的參考,但得到的設計結果卻與莊漢文的預想大相徑庭。此外,在一次與業內人士的交流中,對方表示很喜歡中國文化,做過舞龍主題的游戲。莊漢文查看后卻發現是一款帶有麻將元素的祖瑪游戲。
“中華文化的美讓其他國家的人駐足,但僅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些浮于表面的印象。文化出海要考慮如何激發他們的探索欲,使其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核。”莊漢文表示,視覺符號的構建和強化或可成為引起海外民眾對中華文化興趣的“觸發器”。在設計《出獅》的戰斗動作時,莊漢文和團隊還原了舞獅表演者在梅花樁上翩躚騰挪的動態,通過對舞獅動作記憶點的強化來構建視覺符號。
花絲鑲嵌非遺傳承人、僑居英國的獨立珠寶設計師鄒雪雯同樣認為,視覺符號的呈現有助于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作為“燕京八絕”之一,花絲鑲嵌工藝繁復,多以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為創作題材。以此種工藝制成的作品精致華麗,具有視覺沖擊力。
鄒雪雯表示,對傳統文化的直接講述難以讓海外民眾“聽進去”,視覺美學的展現更易吸引海外民眾的注意力。以花絲鑲嵌作品《蝶戀花》為例,許多外國觀展者因驚嘆于花絲蝴蝶的逼真擬態,而好奇作品的故事背景,想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歷史故事。
鄒雪雯將花絲鑲嵌工藝應用到飾品的制作中。 (受訪者供圖)
“我最近嘗試用羊毛氈等日常材料與花絲鑲嵌工藝結合起來。”鄒雪雯認為,讓傳統工藝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作品更具實用性,形成一道視覺符號,將更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