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馬玉穩 通訊員 李振英 馬建建 “父親大人膝下逕(敬)稟者,兒從中國銀行匯來30英鎊,收妥……”這是收藏于濰坊僑史館的一封民國僑批,寥寥數語,卻訴盡兩地情長……僑批作為海外僑胞與家人維系感情的紐帶和支援家鄉建設的重要途徑,內容包羅萬象,大到“世情”“國情”,小到“鄉情”“親情”,記錄著海外僑胞的家國故事,也承載了一份特殊的“山海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濰坊昌邑市是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歷史悠久,僑務資源豐富,有海外華僑華人2萬多人,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素有“僑鄉”美譽。據不完全統計,昌邑市現存的僑批檔案資料超過10000件。隨著歷史長河不斷流淌,這些泛黃的紙張,正以它們獨有的方式展現著昌邑籍僑胞自強不息的艱苦創業史,訴說著他們孜孜以求盼望祖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代夢想。每一件僑批的背后都有讓人動容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平凡而瑣碎,卻將昌邑籍僑胞的家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艱苦創業 漂洋過海南洋謀生
昌邑市老一輩華僑的成功史,大多是四海為家、勇于開拓、自強不息的艱苦創業史。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隨著昌邑柳疃一帶絲綢業的發展,昌邑始有人背起綢包,涉洋經商。1853年,雙臺岞埠村徐忠紹、徐長庚等首次攜柳疃絲綢赴南洋,后帶動萬余綢商“背包袱”下南洋,把柳疃絲綢推銷到南亞、東南亞各國,發展了貿易,加深了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友誼,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我們是在加爾各答上的岸,這是印度的第一大都市。在二戰前的相對平靜期,各種商品需求量極大。盡管語言是我們最大的障礙,但我們連比劃加表演,銷售量不斷增加,還把昌邑絲綢賣到新德里、孟買、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等大城市。”印度華僑劉維泰在僑批中說。
印尼華僑徐洪亭在僑批中說道:“初去時,話不懂,天又熱,肩背兩個超過自己體重的包袱,沿街流動叫賣。賣不到錢回來就要受老板的斥責、辱罵、冷嘲熱諷,甚至毒打……”他的回憶和敘述,就是當時許多華僑在國外生活的真實寫照。 廣大華僑發揚中華民族不怕苦、不畏難的光榮傳統,經過多年打拼,隨著對人情、地情和商情的不斷熟悉,逐漸在國外站穩腳跟,成家立業,并積累了一定財富,為回報桑梓奠定了物質基礎的同時,也對僑居國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
1902年,昌邑第一家郵局—柳疃郵局應運而生,主要業務是函件郵寄與貨幣匯兌,從此,昌邑與各地通郵。“當時身在異國的昌邑籍華僑只需在信封上寫‘中國柳疃’四個字,便能郵寄到家,非常便利,他們稍有積蓄就會連同平安家信一塊寄回家鄉。”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負責人閆竹云介紹道。
匯愛成海 富而思源造福桑梓
1991年3月,印尼華僑孫秀元等29人在致家鄉的僑批中寫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項成果都鼓舞著海外華僑的心。為振興家鄉教育事業,印尼華僑自愿捐贈港幣拾捌萬貳仟伍佰元整,在家鄉昌邑建華僑小學一所,以表海外華僑赤子之心。”
樸素的愿望立即化為實際行動,1991年5月卜莊僑鄉小學動工建設并于當年投入使用,極大方便了周邊村莊的學生。此后經年,海外華僑陸續捐款100余萬元用于學校擴建和購買學習用品。1999年,又籌資10萬元設立卜莊僑鄉小學“希望教育獎學金”。截至目前,該獎學金已獎勵優秀教師110余人次、優秀學生760余人次,資助貧困學子80余人次。
“久懷育才志,求賢思故土,傾囊稱一快,愿做將伯呼。”這是荷蘭華僑張錫恩在“鴻啟獎學金”證書上的題詩。為激勵莘莘學子學好成才、報效祖國,張錫恩捐資設立“鴻啟獎學金”,獎勵每年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該獎學金共頒發了21屆,受獎學生326名。據不完全統計,海外華僑在昌邑共捐資500余萬元設立各類獎助學金、扶貧助困基金7個,累計資助2000余名學生。
“我與拙荊擬于八月尾或九月初動身……此行我們準備隨身帶下20至26寸彩色電視機一臺及客貨兩用汽車一輛,贈送給昌邑華僑繡服廠。”1982年8月,印尼華僑徐洪亭回國參加山東歸僑、僑眷、先進僑務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決定從香港購買彩電和汽車贈送給昌邑華僑繡服廠。
讓徐洪亭心心念念的昌邑華僑繡服廠是由昌邑籍僑胞集資興建的。1981年,昌邑籍在外華僑及歸僑僑眷集資45萬元,從國外引進縫紉設備13種、184臺,捐贈面包車、小型貨車各1輛,興建了占地15畝的昌邑華僑繡服廠,并實現當年建廠、當年投產。
徐洪亭一直擔任華僑社團“雅加達山東公會”秘書長,在華僑中有很高威望,他的經歷也是許多昌邑籍華僑的縮影。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響應南洋總會號召,帶頭募捐,支援祖國抗日戰爭。1959年他參與捐資興辦昌邑華僑畜牧場,1972年為興建昌邑華僑接待樓捐贈5.8萬元,1974年為家鄉捐贈拖拉機、生產汽車各1輛,1979年向昌邑人民醫院捐贈面包車3輛,1984年又向昌邑華僑繡服廠捐贈生產用機器零件一批……
一部華僑史就是一部愛國史。據1992年《昌邑縣僑務外事志》記載,昌邑僑胞積極支援家鄉建設,僅1956年至1991年間,就有1500余人次為家鄉捐款捐物,總金額達350余萬元。
活化僑批 賡續僑根傳承僑魂
今天,僑批雖已成為歷史,但它承載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其中蘊含的拼搏、勇敢、勤儉、誠信、愛國愛鄉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
如何讓僑批在新時代展現新活力?昌邑市打造了以濰坊僑史館為核心,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姜泊五大功陳列館等21個華僑文化展館為支撐的“1+21”華僑文化集群,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12.5萬人,接待考察團組300余批次。
“濰坊僑史館和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內收藏的僑批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是研究近代華僑史的珍貴檔案。目前,我們正在聯合華僑大學開展‘僑鄉海上絲綢之路(昌邑)文化研究’項目,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角度系統研究僑批文化,以史鑒今,以史促今。”昌邑市委統戰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洪剛介紹說。
當前,昌邑傳承保護僑批文化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組織撰寫《光影僑鄉—昌邑僑批文化圖鑒》,通過涉僑信件、照片、船票和護照等,系統展示昌邑華僑史,目前已完成素材征集工作。舉辦僑批檔案巡回展,推動僑批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弘揚華僑精神,講好新時代僑批故事。著眼發揮僑批“存憑、留史、資政、育人”重要功能,籌建昌邑僑批館,更好展示和傳播僑批文化。
趙洪剛說:“回望百年路,一起向未來。我們將奮力答好時代課題,充分用好僑批這一載體,勾勒出愛國華僑的精神圖譜,讓更多年輕人和華裔新生代去感受華僑文化和華僑精神,使之融入血脈之中,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