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對于老一輩陜西人來說,能隨口哼幾句秦腔是社交的“最低門檻”。每逢廟會、集市,攤位聚集的不遠處,必有搭臺唱戲的“場子”。從正午到黃昏,臺上一聲秦腔開嗓,臺下人潮久久不散。可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被譽為中國梆子聲腔的鼻祖。寬音大嗓,唱腔兼備慷慨激越與細膩柔和,因此也被網友稱為“中國最古老搖滾樂”。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中亞峰會期間,自西安易俗社傳出的悠悠秦韻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秦腔的認知,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知曉了這個百年劇社。據悉,易俗社創立于1912年,它是中國第一個集戲劇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也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資料圖片)
【同期】西安易俗社原社長 冀福記
我認為易俗社它的產生是近代我們中華民族覺醒的一個帶有典型的、楷模的文藝團體。(它)開創了以學文化、學技藝,這兩者相融的一種新型的秦腔演員培訓的體制,為易俗社在僅僅是建國之前就培養了500多(人才),而且這些人員都遍及西北五省的各個重要的社團,所以易俗社它的產生是(當時)這個時代的需求。
【解說】懷著普及教育的初心,易俗社50余名編劇,先后共創作、改編秦腔劇目數百本,從露天舞臺到都市劇場,從生旦凈丑平分秋色到生旦為主、凈丑為輔,他們讓秦腔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也滿足了不同時期人們對雅俗共賞的藝術追求,也讓秦風秦韻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同期】西安易俗社原社長 冀福記
我悟到易俗社的藝術和精神就在于“原汁新味”。原汁是什么,就是要我們要傳承秦腔的本體藝術;新味,我們一定要創作表演這個時代人們愛看的好戲。演出以后觀眾感到既是傳統的又是新的,這是我們戲曲應該做的,就是認真的挖掘、改編、提升、排練,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的戲劇劇本的資源。
【解說】如今的易俗社歷經了改制轉型,隊伍不斷壯大,更吸引了諸多年輕人的加入,今年26歲的秦腔演員張倩便是其中之一。據張倩介紹,隨著時代的發展,秦腔的舞臺也在發生變化,已和兒時記憶中大不相同。
【同期】秦腔演員 張倩
比如說舞臺它的造型方面,現在咱們的這個舞臺更多的融入了這種話劇的這種展現形式,你像傳統的戲曲,它可能就是“一桌”而已,就比較簡單化一點,但是現在的這種的戲曲舞臺上,我們把它就比較寫實化了一點。然后現在在這種新型時代的發展下,我們也融入了一些像歌劇,這種音樂劇把它融入進去,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聽懂它。
【解說】近年來,秦腔正以多種形式發生“蝶變”。其中包括經典劇目《三滴血》“變身”3D電影;推出“動漫+搖滾+秦腔”的傳播新視聽等內容,讓更多人得以了解這一古老戲劇文化。
梅鐿瀧 楊英琦 西安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