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24日電 題:“了解我,別怕我” 看華人青年用戲劇打破刻板印象
(相關資料圖)
演員們被一根繩子捆綁起來。
他們目視下方,一齊上場。
突然之間,
他們解開繩子,抬頭看向觀眾,
嘴里重復著臺詞。
這是一場名為《我的自由》的行為表演。演出者們是在意大利的中國留學生。
留學生們來自各個專業,沒有表演基礎。但他們熱愛戲劇,也希望通過戲劇表演表達自己的想法。
意大利華人嵐心是將這些留學生們聚集起來的人。
嵐心曾就讀于意大利都靈美術學院,學習舞臺美術。因專業巧合,嵐心結識了表演藝術家文森特(Vincenzo Di Federico)。
為什么想要做戲劇工坊?
意大利有很多人想要做演員嗎?
這是嵐心初識文森特時問的問題,也是記者對嵐心的提問。
“我也曾是留學生,所以很有感觸。不少中國留學生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在異國他鄉難以表達自己。”
嵐心說,建立戲劇工坊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中國留學生們有一個表達自我的地方。通過戲劇和藝術的方式,訴說自己的內心。
中國留學生們在戲劇工作坊中排練。受訪者供圖隨著和學生們的接觸,工坊也有了更多目標。
據嵐心講述,在意大利,中國留學生常遇到一個問題:被誤認為是亞洲其他國家的人。很多當地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我和參與工坊的留學生們希望通過戲劇和行為表演,展現當代中國青年的形象,打破文化隔閡和海外對華人的各種偏見。”
在新冠疫情剛剛席卷歐洲時,嵐心和工作坊的參與者們設計了一場公共空間行為表演《了解我,別怕我》。
《了解我,別怕我》演出現場。受訪者供圖演員們頭戴面具,站在市中心最繁華的街道上。
當有好奇的觀眾走近時,演員們會輕輕地把面具摘下來,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后送給他一個印有成語或者諺語的卡片,并用意大利語解釋其涵義。
“當時身處海外的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被貼上了‘病毒制造者’的標簽。我們希望通過這場演出來破除這種偏見。”
《了解我,別怕我》的演員向觀眾解釋卡片上的成語。受訪者供圖“破除偏見,加強理解”逐漸成為了工坊的工作重心。文章開頭提及的《我的自由》也是基于這一目的而創作出來的。
繩子的寓意是開放的。它既可以代表西方社會對中國人的刻板凝視,又可以代表他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解開繩子意味著留學生們掙脫“內斂”等刻板標簽,向其他民族的人表達自我。
《我的自由》這場戲在博物館內排練和演出。
排練時,演員們會說一些簡短的中文。一些參展者會停下腳步,聽演員們在說什么,直至排練結束。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這一場戲中。
《虔誠故事》是有關中國民間信仰的戲。這場戲的排演也吸引了不少意大利人駐足,聆聽異域語言的美。
《虔誠故事》演出現場。 受訪者供圖“我們在排練時先說中文,再用意大利語翻譯。很多人雖然不懂中文,也不知道接下來是否有意大利語翻譯,但他們仍然耐心地聽著。他們是被中文的語音和語調吸引了。”
嵐心說,她所接觸到的意大利人都對中文和中華文化非常好奇,但日常能夠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很少。
在公共空間內進行戲劇+行為表演,可以讓意大利人直觀地感受到中文以及東方文化元素的美。
今年8月,嵐心和文森特來到云南大理,舉辦戲劇工坊,讓意大利即興喜劇與中國文化和當代年輕人產生新的碰撞。
大理戲劇工坊。受訪者供圖“我們會把國內的工坊表演制作成視頻等。在回到意大利后,利用這些視頻素材、創作體驗等,編排新的作品,為當地人展現中國的城市、古老的文化還有可愛的人。”嵐心說。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作者:劉洋)
關鍵詞: